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齊俗的意思、齊俗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齊俗的解釋

使風俗相一緻。 三國 魏 嵇康 《管蔡論》:“ 成王 大悟, 周公 顯復,一化齊俗,義以斷恩。”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齊俗”是漢語中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可從字義與文獻應用兩個層面解析:

一、字義溯源 “齊”在《說文解字》中釋為“禾麥吐穗上平也”,引申為整齊、統一之意(《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20版)。《淮南子·齊俗訓》特設專篇闡述該理念,主張“行齊于俗,可隨也”,強調通過調和不同地域習俗達成社會和諧。

二、文化内涵 該詞包含三層遞進含義:

  1. 習俗整饬:指通過政令規範民間風俗,如《荀子·正論》所言“天下為一,諸侯為臣,通達之屬莫不從服,無它故焉,以濟義矣。是所謂義立而王也”
  2. 文化包容:體現《禮記·王制》“修其教不易其俗”的治理智慧,主張在尊重差異中尋求共識
  3. 社會統合:漢代經學家鄭玄注《周禮》時強調“齊其政,不易其宜”,指在保持地方特色的基礎上建立統一秩序

三、現代應用 在語言學研究中,該詞常被借喻方言保護與語言規範化的辯證關系。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現代漢語方言大詞典》編纂工程,正是“齊俗”理念在當代學術實踐中的具體體現。

網絡擴展解釋

“齊俗”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是“使風俗一緻”,主要源自古代文獻中的思想表達。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1. 基本釋義
    指通過統一或調和不同地域、人群的風俗習慣,達到社會規範的整合。例如《淮南子·齊俗訓》中強調“四宇之風,世之衆理,皆混其俗,令為一道也”,即主張将多元文化融合為統一的社會秩序。

  2. 文獻出處與背景

    • 該詞最早見于《淮南子》第十一卷《齊俗訓》,東漢學者高誘注解:“齊,一也。”表明其核心是統一化理念。
    • 三國時期嵇康在《管蔡論》中運用此詞:“一化齊俗,義以斷恩”,指通過教化使社會習俗趨于一緻。
  3. 延伸含義
    部分現代詞典(如查字典)将其引申為成語,指“言行符合社會道德規範”,強調個人或群體對社會公序良俗的遵循,但此用法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4. 學術讨論
    《淮南子·齊俗訓》進一步闡釋為“通古今之論,貫萬物之理”,主張在尊重多樣性的基礎上尋求統一性,反映出古代思想中對社會治理與文化整合的辯證思考。

“齊俗”既是一個曆史詞彙,體現古代統一風俗的思想,也可作為現代語境下的道德評價用語。如需深入探讨其哲學内涵,建議參考《淮南子》原文及注疏。

别人正在浏覽...

寶具博辨怅然自失逞肆谶書出牓春冰崔徽蹴幾大喬燈籠錦電容斷配反诘枌栱風聲粉骨捐軀噶當派枸橘還筆河北梆子黑道日黑犀鴻珑奸僞解遘競逐近世酒次酒食地獄暌遠兩雄令原之戚曆算陸注貿利年流暖調旁坐洽博箝束悄寂青筦傷恸上陽人扇暍實權壽潛太平門特簡田洫童騃脫解歪門邪道網頁遊戲威而不猛微赜吳錢憲斷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