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祝史。古代主祭祀之官。《左傳·昭公十七年》:“九月丁卯, 晉 荀吳 帥師涉自 棘津 ,使祭史先用牲于 雒 。”
“祭史”是古代中國的一種官職,其含義和職能可通過以下要點綜合解釋:
基本定義
祭史是古代負責主持祭祀活動的官員,與“祝史”職能相近,主要承擔祭祀儀式中的具體事務,如獻祭、祝禱等。
曆史出處與職責
根據《左傳·昭公十七年》記載,晉國将領荀吳曾“使祭史先用牲于雒”,即在軍事行動前派遣祭史用牲畜進行祭祀。這表明祭史不僅參與常規祭祀,也可能在重大事件中承擔溝通神明的職責。
字義分解
相關說明
祭史作為古代禮制體系的一部分,反映了當時對祭祀活動的重視。其職能可能涵蓋選擇祭品、主持儀式、記錄祭祀過程等,屬于兼具宗教與行政性質的角色。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左傳》原文或古代職官研究資料。
祭史,是一個由“祭”和“史”兩個字組成的詞語,主要用來指代記錄和紀念祭祀活動的文獻或史書。
“祭”字的拆分部首是“礻”,筆畫數為10;“史”字的拆分部首是“口”,筆畫數為5。
“祭史”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祭祀文化。在古代社會,祭祀是一項重要的祭祀儀式,人們通過祭祀來祈求神靈的保佑和祖先的庇佑。同時,為了記錄這些祭祀活動的細節和相關的曆史,出現了記錄祭祀活動的文獻或史書,統稱為“祭史”。
繁體字中的“祭史”保持不變,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所變化,但“祭史”這個詞的基本形态并沒有多大變化。
1. 這本《祭史》記載了我們祖先幾百年來的祭祀儀式。
2. 研究《祭史》可以了解到古代社會的宗教信仰和文化傳承。
3. 學習《祭史》對于傳承家族的曆史和文化有着重要的意義。
祭祀、祭品、祭拜、祭壇、史書、曆史等。
祭文、祭文典禮、祭祀文化、祀史等。
祭典、史書、曆史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