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征募民衆。《史記·平準書》:“於是募民能輸及轉粟於邊者拜爵,爵得至大庶長。”《漢書·武帝紀》:“﹝ 元朔 二年﹞夏,募民徙 朔方 十萬口。”
“募民”是一個古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指代政府或官方組織征募民衆的行為,常見于曆史文獻中。以下是詳細解釋:
募民(拼音:mù mín)指征募民衆,即通過官方渠道招募百姓參與特定活動或任務。該詞常見于古代政策或軍事動員場景,如邊疆開發、糧草運輸等。
現代漢語中“募民”已極少使用,多出現在曆史研究或古籍注解中。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史記》《漢書》原文或權威曆史詞典。
《募民》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征集人民、招募民衆。
《募民》的部首是力(力量),共有8個筆畫。
《募民》源自于古代漢字,“募”即征集、招募,“民”指人民。以繁體字寫為「募民」。
古時候,漢字《募民》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募眠」或「募閔」等。
1. 他們發起了一場募民大會,希望能為新項目招募到更多的志願者。
2. 政府成立了一個募民團隊,負責組織志願者參與社區建設。
募捐、民意、募集、招民等
征民、招人、招募、公開征集
解散、遣散、解除、驅逐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