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怨望,怨恨。《漢書·霍光傳》:“ 宣 見 禹 恨望深,迺謂曰:‘大将軍時何可復行!’” 唐 皇甫湜 《祭柳子厚文》:“華鐘始撞,一頓聲寝, 梧山 恨望, 桂水 愁飲。”《資治通鑒·晉穆帝永和五年》:“中書令 孟準 、左衛将軍 王鸞 勸 遵 稍奪 閔 兵權, 閔 益恨望。 準 等鹹勸誅之。” 胡三省 注:“恨望,猶怨望也。”
"恨望"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怨望、怨恨,常見于曆史文獻中。綜合多個來源解釋如下:
一、基本定義
由"恨"(仇視、懊悔)與"望"(怨、遠眺)組合而成,指因不滿産生的怨恨情緒,帶有不甘心的心理狀态。
二、文獻出處
三、詞義演變
原指具體事件引發的怨恨(如《霍光傳》),後延伸為對命運或境遇的不滿(如唐代皇甫湜用"梧山恨望"暗喻文人懷才不遇)。
四、現代用法
當代已較少使用,多出現在古籍研究或文學創作中。需注意與"怨恨"的細微差别:"恨望"更強調因現實與期望不符而産生的不甘,而"怨恨"側重負面情緒本身。
建議結合《古代漢語詞典》進一步查閱具體語境用法。
《恨望》是一個詞語,意思是非常強烈的憤恨和期望。它蘊含了對某件事物或某個人事物之間的強烈情感的表達。
《恨望》的偏旁部首是“恨”字的“心”,表示與情感相關;而“望”字的偏旁部首是“木”,表示與植物相關。拆分成部首後,可以更好地理解這個詞語的意思。
整個詞語“恨望”的總筆畫數為13筆。
《恨望》這個詞的來源并沒有确切的資料,但可以推測是古代文人士人們通過觀察自己的内心情感和外部世界的感慨所編創的一個詞語。
《恨望》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憾望」,同樣表達着強烈的憤恨和期望之情。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恨字的變體是「悍」,而望字的變體是「朢」。這種寫法在曆史的演變中漸漸被現在的寫法所取代。
1. 他充滿了恨望,期望着将來能夠為自己的家人創造更好的生活。
2. 她抱着恨望的心情,下定決心要改變自己的命運。
憾事、望子成龍、悔恨、期望、憂望、希望
憤怒、渴望、憧憬
滿足、寬容、接受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