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漏聲已斷。指夜深。 宋 蘇轼 《蔔算子·感舊》詞:“缺月挂疏桐,漏斷人初靜。”
“漏斷”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lòu duàn,其核心含義與時間計量相關,具體解釋如下:
指夜深。該詞源自古代計時工具“漏壺”(通過滴水或沙漏計量時間),當漏壺中的水滴盡或沙漏停止時,表示夜已深,故稱“漏斷”。
部分詞典(如)提到“事物中斷、缺失”的引申義,但此用法較少見,主流解釋仍以“夜深”為主。若需引用引申義,建議結合具體語境分析。
漏斷(lòu duàn)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其中“漏”是由水和多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氵”和“”+“多”。水象征流動,多則表示漏出或洩露的意思。而“斷”是由匕和一兩個橫筆畫組成。匕表示刀子,橫筆畫則表示斷開。所以,“斷”代表破裂或分離的含義。
“漏斷”這個詞語源自《紅樓夢》,一個中國古代文學巨作。在小說中,作者使用了“漏斷”形容人的心情和情感的流露。後來,這個詞在文學創作以及日常口語中被廣泛使用,指代心情或情感突然表露出來的狀态。
繁體字中,“漏斷”的寫法與簡體字保持一緻,仍然是由水和斷兩個字形組成。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與現代有所不同。根據傳統的研究,古時候的“漏斷”字是由象形字組成的。其中,“漏”由水滴下的形狀組成,“斷”則是由斷裂的線條組成。這種寫法更加形象地表達漏水斷裂的概念。
這個消息突然傳出來,讓他的心情漏斷了出來。
漏口、斷流、漏洞、斷續
洩露、外洩、流露
密封、閉合、封存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