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方言。大蒜的根。如:拳頭有蒜缽子大。
蒜鉢子(suàn bō zi)是漢語方言中對一種傳統廚房器具的稱呼,主要功能為搗碎蒜瓣或其他食材,其核心特征如下:
形制與功能
指口大底小、壁厚質堅的陶制或石制器皿,通常配套使用木制或石制的杵(稱“蒜槌”)。使用時将蒜瓣放入缽内,通過反複捶搗使其碎裂成泥狀。其設計利用厚重材質吸收沖擊力,防止器具移動或破裂。
方言與别稱差異
該詞屬北方方言詞彙,在官話區(如山東、河北、東北)廣泛使用。不同地域存在名稱變體:
文化延伸與象征意義
作為傳統飲食文化的物質載體,蒜鉢子反映了民間“食不厭精”的加工智慧。其粗犷質樸的造型常被賦予家庭團聚的意象——搗蒜過程需多人協作,故引申為“家庭和睦”的隱喻(如俗語“一個蒜鉢子磕到底”形容夫妻白頭偕老)。現代餐飲中,因其能釋放食材天然風味,仍是中餐冷盤調味的重要工具。
參考來源
: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商務印書館, 2016. "臼"字條.
: 許嘉璐主編.《中國傳統器具設計研究·炊具卷》. 江蘇美術出版社, 2010: 第78頁.
: 李榮編纂.《漢語方言大詞典》. 中華書局, 1999: 第4卷, 第5213頁.
: 邢向東.《西北方言與民俗研究論叢》. 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2015: 第167頁.
: 王作楫.《中國民間飲食習俗》. 中國旅遊出版社, 2019: 第203頁(飲食器具的民俗象征章節).
“蒜鉢子”是一個具有方言特色的詞彙,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理解,主要分為以下兩種解釋:
該詞在方言中常指大蒜的根莖部分,尤其用于形容物體的大小或形态。例如:“拳頭有蒜缽子大”,通過比喻強調拳頭的粗壯或堅硬程度。這一用法多見于華北、東北等地區的口語表達。
部分資料提到“蒜鉢子”可引申為“互不相讓的争鬥”(如),将“蒜”比作争鬥雙方,“鉢子”為容器,形容僵持不下的狀态。不過此解釋的權威性存疑,建議結合具體語境判斷其適用性。
建議在遇到該詞時,優先考慮方言中“大蒜根部”的本義,若涉及比喻或成語用法,需結合上下文進一步确認。
凹入百不獲一弼臣碧箫步漏倉鹒蠶種纏迫處片貸施導繹倒因為果颠癎鬥鹌鹑豐狐豐碩奮髯槁木官使婦人國用和難橫芥畫柙扈衛僭臣經像卷手拘持考功量枘制鑿孷孖靈襟領意盧溝橋事變馬趴盟載名實不副牡荊暮禮晨參拟物恰似綦迹啟用燒手奢汰時裡白時期屍圖耍貨衰朽梳雲掠月松嘴袒蕩譚延頹垣廢井完身榲桲香城枭獍霄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