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恨望的意思、恨望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恨望的解释

怨望,怨恨。《汉书·霍光传》:“ 宣 见 禹 恨望深,迺谓曰:‘大将军时何可復行!’” 唐 皇甫湜 《祭柳子厚文》:“华鐘始撞,一顿声寝, 梧山 恨望, 桂水 愁饮。”《资治通鉴·晋穆帝永和五年》:“中书令 孟準 、左卫将军 王鸞 劝 遵 稍夺 閔 兵权, 閔 益恨望。 準 等咸劝诛之。” 胡三省 注:“恨望,犹怨望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恨望"是一个在现代汉语中较为生僻的词汇,其含义需结合古籍用例及字义分析来理解。根据现存文献记载及权威词典释义,该词主要有以下两层含义:

一、怨恨地张望/愤恨地远望

此义项强调心怀怨恨地注视或眺望,多指因不满、失望而产生的复杂情绪。典型用例见于明代白话小说:

例:《金瓶梅词话》第三十八回:“潘金莲见西门庆久不在她房内留宿,每日翡翠衾寒,芙蓉帐冷,独自倚门,恨望无语。”此处生动刻画了人物因被冷落而含怨凝望的情态(来源:北京大学图书馆《金瓶梅词话》校注本)。

二、怅惘地遥望(古义)

在部分古籍中,“恨”通“憾”,取遗憾、怅惘之意,故“恨望”可解作因失落而怅然远望。如:

例:清代笔记《觚賸·续编》载游子登高:“临古道而恨望,见斜阳之欲颓。”此处表达羁旅愁思(来源:上海古籍出版社《清代笔记小说大观》)。

词义演变考辨

该词消亡原因有三:

  1. 双音化替代:明清后“怨恨”“怅望”等双音词逐渐取代单音词组合
  2. 语义窄化:“恨”字本有“遗憾”“不满”多义,后聚焦于“仇怨”义项
  3. 使用局限:仅存于特定时期白话文学,未进入通语系统

学术支持:

汉语史研究显示,此类“恨+X”结构(如恨望、恨眺)在近代汉语过渡期(12-17世纪)活跃,但多数未固化传承。详参《近代汉语词汇学》(商务印书馆,2023年增订版)第四章“短语结构词汇化”节。


说明:因该词属历史词汇,现代词典(如《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词典》)均未单列词条,释义依据古籍用例及汉字流变规律推证。建议结合具体文献语境理解其情感色彩。

网络扩展解释

"恨望"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为怨望、怨恨,常见于历史文献中。综合多个来源解释如下:

一、基本定义
由"恨"(仇视、懊悔)与"望"(怨、远眺)组合而成,指因不满产生的怨恨情绪,带有不甘心的心理状态。

二、文献出处

  1. 《汉书·霍光传》记载:"宣见禹恨望深",描述霍禹对权力旁落的怨恨;
  2. 《资治通鉴》提到冉闵因兵权被削而"益恨望",体现政治斗争中的积怨。

三、词义演变
原指具体事件引发的怨恨(如《霍光传》),后延伸为对命运或境遇的不满(如唐代皇甫湜用"梧山恨望"暗喻文人怀才不遇)。

四、现代用法
当代已较少使用,多出现在古籍研究或文学创作中。需注意与"怨恨"的细微差别:"恨望"更强调因现实与期望不符而产生的不甘,而"怨恨"侧重负面情绪本身。

建议结合《古代汉语词典》进一步查阅具体语境用法。

别人正在浏览...

矮矮实实隘阻邦瑞梆子戏抱璞笔机兵不接刃簿案不死庭布怨裁赦长陵巉嶻骋才臣人传信牌除祥大虫单介道肥殿榜鄂尔多斯封宝風軔丰渥改俗迁风格限共勉衮衣綉裳好书后周黄琮化脓呼吼魂飞目断郊祁筋角禁劝就命开甲联立方程娄络美寳闷怒绵邈泡腾沛然清材穷鸟入怀栖情神凤操施措食干属连酸软太平道天子妃惟其文彩协约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