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元識微的意思、通元識微的詳細解釋
通元識微的解釋
通曉玄奧微妙的道理。 明 張居正 《禮樂記》:“昔者, 孔子 睹廟器而知持盈之理,聆琴音而思 文王 之德,倘有通元識微之士,能於器數之間,仰遡聖人之藴者,則有司存焉。”
詞語分解
- 通的解釋 通 ō 設有阻礙,可以穿過,能夠達到:通風。通天。通氣。通宵。通行。通過。通衢。貫通。四通八達。曲徑通幽。 懂得,徹底明了:通曉。通徹。通今博古。通情達理。 傳達:通令。通訊。通報。通告。通知。通緝。
- 識微的解釋 《易·繫辭下》:“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剛,萬物之望。”後以“識微”指看到事物的苗頭而能察知它的本質和發展趨向。 漢 劉向 《說苑·雜言》:“故 箕子 棄國而佯狂, 範蠡 去 越 而易名, 智過 去君
網絡擴展解釋
“通元識微”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為tōng yuán shí wēi,其核心含義是通曉玄奧微妙的道理。以下為詳細解釋:
1.基本釋義
- 該成語形容對深奧、精微的哲理或事物本質有深刻理解,強調洞察力與智慧的結合。
2.出處與背景
- 出自明代張居正的《禮樂記》:“孔子睹廟器而知持盈之理,聆琴音而思文王之德,倘有通元識微之士,能于器數之間,仰溯聖人之蘊者,則有司存焉。”
此處通過孔子的例子,說明通過觀察器物、音律等表象,可領悟深層哲理,體現“通元識微”的思維境界。
3.語法與用法
- 結構:聯合式成語,由“通元”和“識微”兩部分組成,前者指通達根本,後者指辨識細微。
- 用法:多作謂語或定語,用于書面語,常見于學術或哲理性語境。
- 感情色彩:中性詞,無褒貶傾向。
4.示例與延伸
- 例句(改編自文獻):“若通元識微之人,必能于尋常事物中窺見天地之道。”
- 近義概念:知微見著、明察秋毫(注:部分網頁提及“隨波逐流”為近義詞,但此說法存疑,需結合語境判斷)。
5.現代意義
- 該成語鼓勵人們培養對事物本質的洞察力,適用于學術研究、哲學思辨等領域,強調從表象深入本質的思維方式。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或例句,可參考張居正《禮樂記》原文或權威漢語詞典。
網絡擴展解釋二
通元識微
通元識微,指的是通過深入研究和探索,理解事物的根本,認知微小之處。該詞源于中國古代文獻中的學術理論,是一種哲學與科學的思維方法。
拆分部首和筆畫
通元識微的漢字組成為:通(部首:辵,筆畫:10)、元(部首:兒,筆畫:4)、識(部首:讠,筆畫:7)、微(部首:彳,筆畫:7)。
來源
通元識微一詞最早可追溯到《周易·系辭》中。這個詞語在古代文獻中廣泛運用于醫學、哲學、農學、典籍研究等領域,形成了獨特的學術思維方法。
繁體
通元識微的繁體字為:通(通)、元(元)、識(識)、微(微)。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通元識微的漢字寫法稍有不同,通的寫法為「通」加「雲」,元的寫法為「言」加「兒」,識的寫法為「言」加「士」,微的寫法為「山」加「彳」。
例句
1. 通過通元識微,我們可以觸達問題的本質。
2. 他對待學術研究非常細緻,總是從通元識微的角度思考。
組詞
通達、元素、識别、微小
近義詞
探求本源、深入剖析、細察微妙
反義詞
表面淺薄、一知半解、淺嘗辄止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