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疹子。 清 雷豐 《時病論·痧氣》:“又有膚隱紅點,一如瘄疹。”
“瘄疹”是一個中醫術語,主要用于描述皮膚上出現的疹狀病症。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瘄疹(拼音:cù zhěn)指皮膚表面出現的紅色小疙瘩,通常呈現為密集的小紅點或斑丘疹,可能伴隨發熱等症狀。這一術語在清代醫籍中已有記載,如雷豐《時病論·痧氣》提到“膚隱紅點,一如瘄疹”。
與現代醫學的關聯
部分文獻将“瘄疹”與麻疹聯繫起來,認為它是麻疹的舊稱或俗稱(如“瘄子”)。麻疹是由病毒引起的急性傳染病,典型症狀包括發熱、咳嗽、流淚及全身性紅疹。
與其他皮膚病的區分
瘄疹不同于濕疹、風疹等獨立病症。例如:
曆史用法與演變
在傳統中醫中,“瘄疹”可能泛指多種發疹性疾病,現代醫學發展後逐漸被更具體的病名取代。例如,清代醫書中的“瘄疹”可能涵蓋麻疹、猩紅熱等。
注意事項
若出現類似瘄疹的症狀,需結合具體體征(如是否發熱、疹子形态)及現代醫學檢測(如血常規、病毒篩查)進行診斷,避免混淆不同疾病。
如需進一步了解麻疹等具體病症的防治,可參考權威醫療來源。
瘄疹(cù zhěn)是一個漢字詞語,指的是一種皮膚病。
瘄疹的拆分部首是疒(疔病部),拼音為nè;它的總筆畫數為10畫。
瘄疹的來源比較久遠,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醫學文獻中。現代漢字中的瘄疹使用的是簡化字形,繁體字書寫為瘃疹。
在古代的漢字書寫中,瘄疹的字形可能略有不同,但基本上仍保持了疒部和疹部的結構。
他身上長滿了瘄疹,看起來非常難受。
一些與瘄疹相關的詞語包括瘄疱(cù páo)和疹子(zhěn zi)。
瘄疹的近義詞包括丹毒(dān dú)和痱子(fèi zi);反義詞沒有一個确切的對應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