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合不攏嘴”是一個常用成語,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1. 基本含義
指人因極度高興而無法閉合嘴巴,形容笑容滿面、開懷大笑的狀态。其核心語義聚焦于情緒的外在表現,常見于描述喜悅、驚喜或興奮的場景。
2. 出處與演變
該成語出自路遙《平凡的世界》第六卷第32章:“他父母親又會怎樣高興得合不攏嘴巴……”。作為當代成語,其結構為動賓式,感情色彩中性,語法功能多作狀語(如“笑得合不攏嘴”)。
3. 用法與示例
4. 近義詞與反義詞
提示:該成語無繁體形式,英語可譯為“grin from ear to ear”。使用時需注意語境,避免與負面情緒混淆。
合不攏嘴是一個流行的俗語,形容一個人非常能夠說話或者大嘴巴兒。這個詞的意思是指一個人說話的速度非常快,和嘴張得很大,好像無法合攏一樣。
該詞的拆分部首和筆畫包括合(和)部首,筆畫數為6;不(一)部首,筆畫數為4;攏(串)部首,筆畫數為8;嘴(口)部首,筆畫數為6。總筆畫數為24。
這個成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根據曆史記載,合不攏嘴最早出現在中國的晉代(公元265年至420年),在《晉書·谯曜傳》中有相關的記載:“向谯曜常問曰:‘此言與金相去幾何?’雄以策掬而報,辄曰:‘相去百萬兩。’使谯背而即問座領書,俨然有稽比焉。屬元子曰:‘郦義傳嘉于向性,長者宜合不攏嘴以見人者。’”其中的合不攏嘴形容了向谯曜說話時嘴巴張得很大的樣子。
在繁體字中,合不攏嘴的寫法為“合”、“不”、“攏”、“嘴”。繁體字的“合”和“口”部首下方是兩個相連的“巳”,而“不”則是左右結構的字符。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可能略有不同,但整體意思基本相同。例如在晉朝的《晉書·谯曜傳》中,合不攏嘴的寫法為“合不斷口”,意為嘴巴閉不上。
以下是一些例句,展示了合不攏嘴在不同場景下的用法:
1. 他真是個合不攏嘴的人,一句接一句,說個不停。
2. 她的合不攏嘴經常讓别人失去耐心。
3. 我從來沒有見過一個合不攏嘴的人,能夠以那麼快的速度說話。
合不攏嘴的組詞包括:合言合語、不言而喻、攏如箕張、嘴快如風等。
合不攏嘴的近義詞可以是滔滔不絕、喋喋不休,反義詞可以是沉默寡言、無言以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