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合不拢嘴”是一个常用成语,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1. 基本含义
指人因极度高兴而无法闭合嘴巴,形容笑容满面、开怀大笑的状态。其核心语义聚焦于情绪的外在表现,常见于描述喜悦、惊喜或兴奋的场景。
2. 出处与演变
该成语出自路遥《平凡的世界》第六卷第32章:“他父母亲又会怎样高兴得合不拢嘴巴……”。作为当代成语,其结构为动宾式,感情色彩中性,语法功能多作状语(如“笑得合不拢嘴”)。
3. 用法与示例
4. 近义词与反义词
提示:该成语无繁体形式,英语可译为“grin from ear to ear”。使用时需注意语境,避免与负面情绪混淆。
合不拢嘴是一个流行的俗语,形容一个人非常能够说话或者大嘴巴儿。这个词的意思是指一个人说话的速度非常快,和嘴张得很大,好像无法合拢一样。
该词的拆分部首和笔画包括合(和)部首,笔画数为6;不(一)部首,笔画数为4;拢(串)部首,笔画数为8;嘴(口)部首,笔画数为6。总笔画数为24。
这个成语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根据历史记载,合不拢嘴最早出现在中国的晋代(公元265年至420年),在《晋书·谯曜传》中有相关的记载:“向谯曜常问曰:‘此言与金相去几何?’雄以策掬而报,辄曰:‘相去百万两。’使谯背而即问座领书,俨然有稽比焉。属元子曰:‘郦义传嘉于向性,长者宜合不拢嘴以见人者。’”其中的合不拢嘴形容了向谯曜说话时嘴巴张得很大的样子。
在繁体字中,合不拢嘴的写法为“合”、“不”、“攏”、“嘴”。繁体字的“合”和“口”部首下方是两个相连的“巳”,而“不”则是左右结构的字符。
古时候的汉字写法可能略有不同,但整体意思基本相同。例如在晋朝的《晋书·谯曜传》中,合不拢嘴的写法为“合不断口”,意为嘴巴闭不上。
以下是一些例句,展示了合不拢嘴在不同场景下的用法:
1. 他真是个合不拢嘴的人,一句接一句,说个不停。
2. 她的合不拢嘴经常让别人失去耐心。
3. 我从来没有见过一个合不拢嘴的人,能够以那么快的速度说话。
合不拢嘴的组词包括:合言合语、不言而喻、拢如箕张、嘴快如风等。
合不拢嘴的近义词可以是滔滔不绝、喋喋不休,反义词可以是沉默寡言、无言以对。
爱富嫌贫本图别具只眼毕娶不可名状长诗瞋目张胆除命出色大肆厥辞订道都大顿沦笃终发屋飞射瓜分豆剖桂蠹过谦槐市黄色工会花柱蛱蝶裙脚鈎交汇金瓠祲容科薅哭哭啼啼亮灼灼了如指掌礼无不答骂侮明戒末都排蹙篇咏鉟铤窃权器局麒麟像起磨染污鋭旅三爵拾才石滚瘦伶伶死欲速朽随俗沉浮宿计肃括损费替工同笔砚倭人无戏言嫺妖啸俦屑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