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秦 漢 對 陝 東六國田畝的總稱。别于 商鞅 變法後的 秦 田。《禮記·王制》:“古者以 周 尺八尺為步,今以 周 尺六尺四寸為步。古者百畝,當今東田百四十六畝三十步。” 清 俞正燮 《癸巳類稿·<王制>東田名制解義》:“謂之‘今東田’者, 漢文帝 時, 洛 濱以東, 河 北 燕 趙 及南方舊井地。 武帝 以後即無之。《史記·秦本紀》雲:‘ 商鞅 開阡陌,東地渡 洛 。’言‘開阡陌’者,改井田以二百四十步為畝;言‘東地渡 洛 ’,則盡 秦 地井田皆改,而六國仍以步百為畝;故謂之東田,對 秦 田言之也。”
(2). 南朝 齊 文惠太子 所建樓館名。《南史·齊紀下·廢帝郁林王紀》:“先是, 文惠太子 立樓館於 鐘山 下,號曰‘東田’,太子屢遊幸之。”《南齊書·文惠太子傳》:“後上幸 豫章王 宅,還過太子 東田 ,見其彌亘華遠,壯麗極目,於是大怒。”
(3).泛指農田。 唐 儲光羲 《同王十三維偶然作》詩之九:“我念天時好,東田有稼穡。” 明 皇甫汸 《奉答子安兄》詩:“暫就北山招,轉愜東田稅。”
“東田”一詞在不同曆史時期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秦漢時期的田畝制度
指商鞅變法後,秦國對原屬陝東六國(如韓、趙、魏等)田畝的統稱。因秦國推行“開阡陌”政策,将畝制從周代的百步一畝擴大為二百四十步一畝,而六國仍沿用舊制,故稱其田地為“東田”。例如《禮記·王制》記載:“古者百畝,當今東田百四十六畝三十步”,體現了新舊田制的換算關系。
南朝齊的樓館名稱
指南朝齊文惠太子蕭長懋在鐘山(今南京紫金山)所建的園林樓館。據《南史》記載,該建築群規模宏大、裝飾華麗,太子常遊幸于此,後因過于奢靡引發帝王不滿。
泛指農田的文學化表達
唐代以後,“東田”逐漸演變為對農田的泛稱。如唐代儲光羲詩句“東田有稼穡”,明代皇甫汸詩中“轉愜東田稅”,均以“東田”代指普通農田,帶有田園詩意色彩。
補充說明:前兩義項具有特定曆史背景,第三義項為文學引申用法。需注意語境差異,避免混淆。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