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羁縻州的意思、羁縻州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羁縻州的解釋

古代在邊遠少數民族地區所置之州。以情況特殊,因其俗以為治,有别于一般州縣。《新唐書·地理志七下》:“大凡府州八百五十六,號為羈縻雲。” 宋 趙昇 《朝野類要·羁縻》:“ 荊 廣 川峽、溪洞諸蠻,及部落蕃夷受本朝官封而時有進貢者,本朝悉制為羈縻州,蓋如 漢 唐 置都護之類也。”《明史·地理志一》:“終 明 之世……羈縻之府十有九,州四十有七,縣六。”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羁縻州是中國古代中央政權對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實行的一種特殊行政管理制度。"羁縻"二字本義分别為:"羁"指馬籠頭,"縻"指牛缰繩,合指牽制籠絡之意。該制度始于漢代,成熟于唐代,核心在于"因俗而治",即在不改變當地民族社會結構的前提下,通過冊封部落首領實現間接統治。

唐代羁縻州主要分布在東北、西北、西南等邊疆地區,如劍南道的松州都督府、安西都護府轄下的龜茲都督府等。其管理特點有三:一是首領世襲制,由中央授予刺史等職銜;二是賦稅自主,僅需象征性進貢;三是保留原有部落組織,不推行内地戶籍制度。這種"土官治土民"的模式,體現了古代中國"華夷之辨"政治智慧,對維護邊疆穩定、促進民族融合發揮了重要作用。

宋代沿襲唐制但有所調整,将部分羁縻州改為"羁縻縣峒",至明清時期逐漸被土司制度取代。該制度作為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形成的重要曆史實踐,至今仍為研究古代邊疆治理提供着珍貴範本。

網絡擴展解釋

“羁縻州”是中國古代針對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實行的一種特殊行政管理制度,具體解釋如下:

1.詞源與定義

“羁縻”一詞源于馬絡頭(羁)和牛缰繩(縻),引申為“籠絡控制”之意。羁縻州即朝廷在少數民族聚居地設置的行政區劃,其特點是“因俗而治”,即保留當地風俗和部落首領的治理權,同時要求效忠中央政權。這類州相當于現代“自治區”,但政治性質更松散。

2.曆史發展

3.功能與特點

4.實例與演變

5.與現代制度的對比

羁縻州與當代民族區域自治有相似性,但前者更強調中央對邊疆的象征性控制,後者則賦予地方更高自治權。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案例或制度細節,可參考甯夏文史研究館等權威來源(如、4、5)。

别人正在浏覽...

闇過并駕恻憫茶夫打碑蕩平彈爵倒繳調頭多敢賦遂初各處廣麗管山吃山,管水吃水海螺手豪儁鶴徑華氏溫度計轎簾驕約家塾拘定俊倈開景狂吠狴犴匡攘款谒來突蓮華離腸龍駒鳳雛灤州影渌醽廬園勉農糜爛墨緑内範孽種濃妝淡抹飄萍浪迹破碎譴累淺俚青雲意權掩屈産桡沮山圪落涉覽衰門讨説田宮廷争枉渚委誠未素五尚下氣系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