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特立獨行的意思、特立獨行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特立獨行的解釋

謂志行高潔,不隨波逐流。《禮記·儒行》:“世治不輕,世亂不沮,同弗與,異弗非也,其特立獨行有如此者。” 唐 韓愈 《伯夷頌》:“士之特立獨行,適於義而已,不顧人之是非,皆豪傑之士,信道篤而自明者也。” 明 陶宗儀 《辍耕錄·不苟取》:“ 胡汲仲 先生 長孺 ,號 石塘 ,特立獨行,剛介有守。” 周素園 《貴州民黨痛史》第一篇第三章:“ 述文 信其所守,窮而益堅,後生小子受其人格之感化,始知特立獨行之足慕,而隨俗波靡之可羞。”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特立獨行”是一個漢語成語,其核心含義指人堅持獨立的思想與行為方式,不依附于外界标準或世俗觀念。根據權威詞典及語言學資料,該詞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1. 字面分解與引申義

    從構詞法看,“特立”意為獨自站立,“獨行”指單獨行走,兩者疊加強調個體在思想與行動上的獨立性。《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将其定義為“形容人的志行高潔,不隨波逐流”。這一解釋突顯了成語中蘊含的“堅守原則”與“拒絕盲從”兩層内涵。

  2. 曆史淵源與經典用例

    該詞最早可追溯至《禮記·儒行》:“世治不輕,世亂不沮,同弗與,異弗非也,其特立獨行有如此者。”此處指儒者身處不同境遇時仍能保持自身操守。後世如唐代韓愈《伯夷頌》中“士之特立獨行,適于義而已”的引用,進一步強化了其“為道義而堅持自我”的褒義色彩。

  3. 現代語境中的語義延伸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補充了當代用法,指出該詞亦可中性描述“行為方式異于常人者”,例如用于形容具有獨特生活方式或創新思維的人物。語義的擴展使其既保留傳統褒義,又適用于更廣泛的社會現象描述。

  4. 近義詞與反義詞參照

    權威工具書《漢語成語大詞典》(中華書局)将其與“我行我素”“獨善其身”列為近義詞,但強調“特立獨行”更側重精神層面的獨立性;反義詞則包括“隨波逐流”“人雲亦雲”等體現從衆心理的詞彙。

網絡擴展解釋

“特立獨行”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一、基本含義

  1. 核心解釋
    形容人的志向和行為高尚獨特,不隨波逐流,堅持自己的原則和信念。既可指品德高潔,如《禮記》中強調的儒家風範;也可指行為标新立異,如現代語境中的個性化表達。

  2. 情感色彩
    該詞為褒義成語,常用于贊揚堅守信念、不盲從世俗的人。


二、出處與演變

  1. 典籍來源
    最早出自《禮記·儒行》:“其特立獨行,有如此者。”原指儒者的高尚品格。唐代韓愈在《伯夷頌》中引用此詞,進一步強化其褒義内涵。

  2. 語義擴展
    從最初的品德描述,延伸至對個性化行為的形容。例如現代用法中可形容染發、穿衣風格等标新立異之舉。


三、用法與示例

  1. 語法結構
    聯合式成語,可作謂語、定語或賓語,如:“他特立獨行的作風令人敬佩”。

  2. 典型例句

    • 古籍用例:士之特立獨行,適于義而已。(韓愈《伯夷頌》)
    • 現代用例:她在保守的環境中依然特立獨行,堅持創新理念。

四、近義與反義

可通過查字典、漢典等工具進一步了解相關成語的細微差異(參考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白蔕擺譜白行邊限兵行詭道蒼狼澈漠吃齋詞骨叨沓點唱調回地滾球法律關系客體煩溽返身繁數風美枌檟蝮蠍宮墨桂林一枝鶴駕賀節諱忌江珧柱艱苦樸素奸孽急斂暴徵進搗京棗禁瘆酒廠考查老誖廪帑旒旌六物麻蕡驽鈆槃虞切害起花七留七林人心喪盡疝氣屎流屁滾石志獸環舒攤太行八陉譚説天陳天沖吞聲妄妖晚稼武把子無楫無間可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