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志行高潔,不隨波逐流。《禮記·儒行》:“世治不輕,世亂不沮,同弗與,異弗非也,其特立獨行有如此者。” 唐 韓愈 《伯夷頌》:“士之特立獨行,適於義而已,不顧人之是非,皆豪傑之士,信道篤而自明者也。” 明 陶宗儀 《辍耕錄·不苟取》:“ 胡汲仲 先生 長孺 ,號 石塘 ,特立獨行,剛介有守。” 周素園 《貴州民黨痛史》第一篇第三章:“ 述文 信其所守,窮而益堅,後生小子受其人格之感化,始知特立獨行之足慕,而隨俗波靡之可羞。”
“特立獨行”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核心解釋
形容人的志向和行為高尚獨特,不隨波逐流,堅持自己的原則和信念。既可指品德高潔,如《禮記》中強調的儒家風範;也可指行為标新立異,如現代語境中的個性化表達。
情感色彩
該詞為褒義成語,常用于贊揚堅守信念、不盲從世俗的人。
典籍來源
最早出自《禮記·儒行》:“其特立獨行,有如此者。”原指儒者的高尚品格。唐代韓愈在《伯夷頌》中引用此詞,進一步強化其褒義内涵。
語義擴展
從最初的品德描述,延伸至對個性化行為的形容。例如現代用法中可形容染發、穿衣風格等标新立異之舉。
語法結構
聯合式成語,可作謂語、定語或賓語,如:“他特立獨行的作風令人敬佩”。
典型例句
可通過查字典、漢典等工具進一步了解相關成語的細微差異(參考來源:)。
《特立獨行》是一個成語,表示一個人或事物在行為、思想等方面獨特而不隨波逐流,不受他人影響的意思。它強調個體的獨立性和與衆不同的标志。
《特立獨行》是由6個漢字組成。
其部首拆分如下:
特(一 + 千)
立(立)
獨(犬)
行(彳 + 公)
特、立、獨、行的總體筆畫數為23畫。
《特立獨行》的來源于文學家魯迅的一篇文章,他在其中描述了一個特立獨行的人。這個詞的繁體是「特立獨行」。
古代漢字「行」字在秦朝時期的寫法是像人走路的樣子,後來逐漸演化成今天的形狀。
「犬」在古時的寫法是「犭+王」,王表示皇帝賦予親信或貴族的動物。
1. 他一直特立獨行,無論别人怎麼說,他都堅持自己的想法。
2. 她的獨特作風使她特立獨行,成為業界的佼佼者。
- 特征
- 特别
- 特色
- 獨特
- 獨自
- 獨特性
- 行為
- 行進
- 行程
- 獨立
- 别緻
- 異乎尋常
- 獨具一格
- 特殊
- 隨波逐流
- 合群
- 普通
- 尋常
- 正常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