痹濕的意思、痹濕的詳細解釋
痹濕的解釋
由濕氣侵入肌體而導緻肢節疼痛、麻木的病。 晉 葛洪 《抱樸子·至理》:“菖蒲乾薑之止痹濕。”
詞語分解
- 痹的解釋 痹 ì 〔痹症〕中醫指由風、寒、濕等引起的肢體疼痛或麻木的病。 〔麻痹〕見“ 麻”。 筆畫數:; 部首:疒; 筆順編號:
- 濕的解釋 濕 (濕) ī 沾了水或是含的水分多,與“幹”相對:濕度。潮濕。濕潤。濕熱。濕漉漉。 中醫學名詞:濕氣。濕邪。濕瀉。 幹 筆畫數:; 部首:氵;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痹濕”是中醫術語,指因濕邪侵襲人體導緻肢體關節疼痛、麻木的病症,屬于痹症的一種類型。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
基本定義
該詞由“痹”(肢體麻木疼痛)和“濕”(濕邪)組成,指濕氣滞留經絡,阻礙氣血運行,引發關節腫脹、活動受限等症狀。
-
中醫分類與表現
中醫将痹症分為風痹、寒痹、濕痹、熱痹四類,痹濕即對應“濕痹”。典型表現為肢體沉重、酸楚,疼痛部位固定,陰雨天加重,可能伴隨皮膚麻木或腫脹。
-
古籍記載與應用
晉代葛洪《抱樸子·至理》提到“菖蒲乾薑之止痹濕”,說明古代已用溫燥藥材(如幹姜)祛除濕邪,緩解痹濕症狀。
-
與其他痹症的區别
- 風痹:疼痛遊走不定;
- 寒痹:劇痛遇冷加重;
- 熱痹:關節紅腫灼熱;
濕痹則以沉重、酸脹、病程纏綿為特征。
注音與讀音:拼音為“bì shī”,注音為ㄅㄧˋ ㄕ。如需進一步了解中醫治療方劑或現代對應疾病(如類風濕性關節炎),可參考相關醫學資料。
網絡擴展解釋二
痹濕(bì shī)這個詞是指身體受寒冷或濕氣侵襲而導緻的疼痛、麻木或不適的感覺。它可以拆分為“疒”和“氵”,其中“疒”是部首,表示病痛;“氵”是水的偏旁,表示液體。
在繁體字中,痹濕分别寫作痺濕,同樣包括部首和水偏旁。
痹濕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醫學文獻,被廣泛應用于中醫理論和臨床實踐中。
古時候漢字寫法中,“痹”字的形狀與現代有所不同,字形更複雜一些。而“濕”字則與現代寫法相似。
以下是例句:
1. 我昨晚睡覺沒蓋被子,今天早上起來腿痛得厲害,疑似受到了痹濕之邪。
2. 這幾天潮濕的天氣,讓我的關節感到痹濕的不適。
痹濕的組詞包括:痹症、濕熱、濕氣等。
痹濕的近義詞有:寒濕、濕寒、濕重。
痹濕的反義詞為:舒適、暖和。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