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積久憂病。 清 龔自珍 《刑部主事番禺黃君妻周墓碣銘》:“矧後媪之積痗兮,非女子之善戚。” 清 龔自珍 《與吳虹生書》之一:“弟因歸思鬱勃,事不如意,積痗所鼓,肺氣橫溢,遂緻嘔血半升,家人有咎酒者,非也。”
“積痗”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文言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清代龔自珍在《刑部主事番禺黃君妻周墓碣銘》中寫道:“矧後媪之積痗兮,非女子之善戚”,又在《與吳虹生書》中提到自己因“歸思鬱勃”導緻“積痗所鼓,肺氣橫溢”,均以“積痗”形容長期憂思成疾的狀态。
該詞屬于生僻詞彙,日常交流中建議替換為“積郁成疾”“憂思過度”等更通俗的表達。如需引用古籍或進行文學創作,需結合具體語境分析其情感色彩。
積痗(jī wū)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是指在身體某個部位産生的積聚物或腫塊。通常用于形容疾病或症狀。
積痗這個詞可以拆分成兩個部首,積(禾)和痗(疒)。積的拼音是jī,痗的拼音是wū。積的筆畫數為10畫,痗的筆畫數為10畫。
積痗這個詞的來源非常古老,在《爾雅》一書中有記載,意思是指身體的積塊。它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積瘟。
在古代,積痗這個詞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然而,由于缺乏相關古代文獻的證據,我們不能确切知道古時候的漢字寫法。
1. 他感到脖子後面有個積痗,去醫院做了檢查。
2. 這種症狀可能是脂肪積痗引起的。
常見的和積痗相關的詞語包括: 1. 病痗(bìng wū)- 疾病引起的腫塊 2. 結痗(jié wū)- 病情惡化導緻腫塊 3. 積聚(jī jù)- 積累在一起 4. 腫塊(zhǒng kuài)- 身體部位突出的腫脹
近義詞: 1. 積聚(jī jù)- 聚集、堆積 2. 滞留(zhì liú)- 停滞、積存 反義詞: 1. 消散(xiāo sàn)- 隨着時間或治療的進行逐漸減少或消失 2. 收斂(shōu liǎn)- 縮小、減弱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