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官府的事宜。《管子·七法》:“重在下,則令不行;貨上流,則官徒毀。” 尹知章 注:“官者既不以德進,但以貨成,故官徒毀。徒,事也。”
(2).官府的徒隸。 漢 賈誼 《新書·階級》:“人主遇其大臣如遇犬馬,彼将犬馬自為也;如遇官徒,彼将官徒自為也。” 郭沫若 《奴隸制時代·希望有更多的古代鐵器出土》:“ 齊靈公 時确已有采鐵冶煉的官徒了。”
“官徒”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需結合語境。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分析:
官府的事宜
指與官府相關的行政事務或職責。例如《管子·七法》提到“貨上流,則官徒毀”,此處“徒”通“事”,強調因腐敗導緻政務敗壞。
官府的徒隸
指官府中從事勞役的底層人員,如雜役、刑徒等。漢代賈誼《新書·階級》中“如遇官徒,彼将官徒自為也”,即描述官員對待下屬如奴仆的現象。
詞源與結構
“官”指官員或官府,“徒”在古漢語中可表“事務”(通“事”)或“服勞役者”。因此,“官徒”既可指官府事務,也可指依附于官府的底層人員。
現代引申
部分現代解釋(如)将其視為成語,比喻官僚主義中官員與下屬的不正當依附關系,但此用法缺乏權威古籍支持,可能為後人引申。
古籍引用
語境差異
官徒是一個漢字詞語,有着特定的意思和詞義。
官徒指的是跟隨官員的人,或是為了謀求官職而奔波努力的人。
官徒的部首是宀(寶蓋頭部),拆分出來的兩個部首分别是宀和㽞(tu)。
官徒的總筆畫數是9。
官徒的形成比較早,最早出現在戰國時期,由于官員在當時的社會地位較高,因此有很多人都希望能夠跟隨官員或是進入官府,所以形成了這個詞語。
在繁體字中,官徒的寫法為「官徒」。
在古時候,官徒的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但大緻的寫法和現代相似,例如「官徒」。
1. 他是一位忠誠的官徒,一直跟隨着官員工作。
2. 這位年輕人為了謀求官職,成為了一名官徒。
官徒可以與其他詞語組合成新的詞語,例如:
官徒顯宦、官徒奔走、官徒獨走等。
追隨者、門徒、隨從、侍從。
主官、主人、主事人、領導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