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過書信商量。 清 曾紀澤 《奏抵上海隨帶人員疏》:“如到該國後察看情形,事浮於人,不敷差遣,臣當函商總理衙門王大臣等再行添派。” ********* 《命陸軍部海軍部統一長江水師編制委任妥員令》:“兵士等往返函商,若不禀請設一統一機關,漫無所歸。”
“函商”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hán shāng,由“函”(書信)和“商”(商議)組合而成,字面含義為“通過書信商議事務”。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指通過書信往來進行協商或讨論,尤其用于正式或商務場景。例如清代官員曾紀澤在奏疏中提到通過書信與總理衙門溝通人員調配問題,孫中山也曾用該詞描述通過書信協調軍事事務。
結構與用法
曆史引證與現代場景
該詞在清代及民國時期使用較多,如官方文書、外交信函等。現代語境下,隨着電子通訊普及,其使用頻率降低,但仍可能出現在需要書面留痕的正式協商中,如法律、商務合同等場景。
相關擴展
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曆史案例或詞語演變,可參考清代奏疏或近代文獻資料。
函商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商業用函電,指商務信函或電子郵件。它代表商業溝通中的書信往來,通常用于商務合作、洽談、詢價等情況。
函商的部首是凵(kǎn),筆畫數為四畫。
函商最早出現在《現代漢語詞典》中,成為商業交流常用詞彙。
函商的繁體字為「函商」,字形相同。
在古代,「函商」并沒有具體的寫法,因為商科詞彙在古代并不常見。商業溝通通常使用古代的書信稱謂,如書函、書劄。
1. 請以函商告知最新的價格和交貨期限。
2. 他們之間的業務合作主要依靠函商往來。
近義詞有商函、商信。
函商的反義詞為口信或口頭通知,指口頭交流或非書面形式的商業溝通。
函件、函電、商函、商電。
請注意,以上内容僅供參考,實際情況可能有所差異。【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