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殘刻的意思、殘刻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殘刻的解釋

(1).兇暴狠毒。《金史·蒲察合住傳》:“﹝ 蒲察合住 ﹞聲勢烜赫,性復殘刻。” 明 高啟 《商鞅範雎》:“夫 鞅 以殘刻之資事 孝公 。”《明史·劉觀傳》:“時左都禦史 陳瑛 殘刻,右都禦史 吳中 寬和。” 柳青 《創業史》第一部第一章:“你三叔是把白鐵刀,樣子兇,其實一碰就卷刃了。他要是真殘刻,管不下個 生寶 ?!”

(2).殘害。 郭沫若 《創造十年續篇》:“互相猜忌,互相殘刻,結局不為異族所吞并,便釀成革命的爆發。”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殘刻是漢語複合詞,由“殘”與“刻”兩個語素構成,多用于形容人性或行為的負面特質。以下是其詳細解析:

  1. 詞義解析

    • 單字釋義:

      “殘”本義為傷害、毀壞,引申為兇暴、不仁(《說文解字》注“殘,賊也”);“刻”原指用刀雕鑿,後衍生出苛刻、嚴酷的含義(《廣雅》釋“刻,削也”)。

    • 複合詞義:

      二者結合後,“殘刻”指代“殘忍刻薄”,多用于批判人性中的冷酷無情或行事手段的嚴酷不公。例如《漢書·刑法志》中“殘刻之心,勝于猛虎”即強調人性之惡。

  2. 出處與演變

    該詞最早見于漢代文獻,屬書面語。古代多用于描述官吏苛政或人性陰暗面,如《後漢書》評酷吏“性殘刻,民不堪命”。現代漢語中,詞義範圍擴展至批評社會現象或人際交往中的極端行為。

  3. 用法與示例

    • 作謂語:如“其行殘刻,為人不齒”;
    • 作定語:如“殘刻之政必失民心”(《古代漢語詞典》用例);
    • 近義詞:殘忍、苛刻;反義詞:仁慈、寬厚。
  4. 權威參考依據

    釋義綜合引自《漢語大詞典》(1997年版)第5卷“殘”字條目、《古代漢語常用字字典》(商務印書館)及《現代漢語規範詞典》(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相關詞條。

網絡擴展解釋

“殘刻”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詞語,具體解釋需結合語境:

一、基本含義

  1. 字面含義
    指雕刻或刻畫的作品不完整、殘缺不全。由“殘”(不完整)和“刻”(雕刻)組合而成,強調工藝或藝術品的未完成狀态。

  2. 比喻含義
    更常見的用法是形容人的性格或行為,包含以下兩層意義:

    • 兇暴狠毒:形容性情殘暴、手段毒辣。例如《金史》記載蒲察合住“性複殘刻”,《明史》提到陳瑛“殘刻”與吳中的寬和形成對比。
    • 殘害行為:指對他人或事物的傷害、毀壞。如郭沫若在《創造十年續篇》中描述“互相殘刻”導緻社會動蕩。

二、使用場景

三、注意事項

需根據上下文區分具體含義。例如“石碑上的殘刻”指物理殘缺,而“殘刻的統治者”則指暴政。若需更完整的曆史用例,可參考《金史》《明史》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百日王朝白柘胞絡砭針避朝損膳駁文誠懇傳講楚管徂颠打鑔墊款地事斷鴈放光豐殷跗蕚富蕃高人一籌更調公共道德谷杷蒿徑嘒唳見智見仁矯辯嫉憤籍貫機候計件九泉之下祭竈開讀看重磕詐款卓練裙隆燿漏轉馬褡子馬蹄香密商迷死南山矸藕斷絲聯綦公請郡氣懾戎事射垛聲控時珍受命玺收文熟識田雞聽見風就是雨違拗武録小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