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朝典的意思、朝典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朝典的解釋

(1).朝廷的禮儀制度。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德行》:“ 華歆 遇子弟甚整,雖閒室之内,嚴若朝典。” 宋 王谠 《唐語林·補遺二》:“臣山野人,不識朝典,見陛下合稱臣否?” 清 梁紹壬 《兩般秋雨盦隨筆·壽星》:“鄉人耕鑿自安,不諳朝典。”

(2).指與朝廷禮儀制度有關之物。《前漢書平話》卷中:“ 張良 即日将靴笏襴袍官爵於 漢王 面前納了,拜舞畢:‘上覆我王,老臣年紀高大,不能長治朝綱,故納三般朝典,辭我王。’”

(3).朝廷的法律。《南史·鄧琬傳》:“忠臣殉國,不謀其報,臨難以幹朝典,豈為下之節。” 宋 蘇轼 《舉劉景文狀》:“如蒙朝庭擢用後,犯入已贓,及不如所舉, * 朝典。”

(4).指與執行朝廷法律有關之物。 元 紀君祥 《趙氏孤兒》楔子:“小官奉主公的命,将三般朝典是弓絃、藥酒、 * ,賜與駙馬 趙朔 ,隨他服那一般朝典,取速而亡。”《七國春秋平話》卷中:“今遣 騎劫 代汝回朝,别議官賞。如違詔命,即賜朝典。”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朝典是漢語中兼具曆史與制度内涵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可從三方面闡釋:

一、本義解析

“朝”指朝廷、朝堂,“典”意為典章、法則,組合後特指朝廷頒布的正式典章制度。《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朝廷制定的禮儀法度”,強調其作為國家治理體系核心規範的地位,例如《後漢書》中“朝典湮墜”即指國家制度衰敗。

二、曆史制度維度

在古代政治語境中,朝典包含兩重制度架構:

  1. 禮儀制度:涵蓋祭祀、朝會等國家典禮的完整儀軌,如《周禮》所述“以統百官,以諧萬民”的禮制體系
  2. 法律體系:指代以《唐律疏議》《大明律》為代表的成文法典,具有強制約束力,《中國法制史》記載唐代“朝典大備,科條精密”即體現該特征。

三、文化衍生意義

在文學創作中,該詞衍生出莊重典雅的修辭意象。王力《古代漢語》指出,韓愈《平淮西碑》“朝典焜煌”既描繪制度完備,又暗含政治清明的象征意義。當代《古漢語常用字字典》将其列為古代政治文化關鍵詞,建議結合具體曆史語境理解其多層内涵。

網絡擴展解釋

“朝典”是一個漢語詞彙,在不同曆史文獻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具體可歸納為以下四類:

  1. 朝廷的禮儀制度
    指古代朝廷制定的禮儀規範和典章制度,例如《世說新語·德行》提到華歆治家嚴謹,“雖閒室之内,嚴若朝典”,即借用朝廷禮儀約束子弟。此含義在多個權威來源中均有明确記載。

  2. 與禮儀制度相關的物品
    包括象征官員身份的服飾、器物等,如《前漢書平話》中張良歸還“靴笏襴袍官爵”,稱為“三般朝典”,表明這些物品代表朝廷制度。

  3. 朝廷的法律或律令
    強調國家層面的法律條文,如《南史·鄧琬傳》提到“臨難以幹朝典”,指觸犯朝廷法律;宋代蘇轼在《舉劉景文狀》中也用“甘伏朝典”表示接受法律制裁。

  4. 與執行法律相關的事物
    包括刑具、诏令等用于法律實施的工具,如《七國春秋平話》中“賜朝典”即指代執行刑罰的诏令。

總結
“朝典”的核心含義均圍繞古代朝廷的禮儀與法律體系展開,具體需結合上下文判斷指向制度、物品還是法律範疇。高權威性來源(如漢典、HttpCN詞典)對其定義較為統一,而低權威性網頁補充了文獻用例。

别人正在浏覽...

阿八邊報不倒補水殘杯冷炙慘緑蹅踏打璜表大羅丹飙淡水魚德施鈍拟鼓波果然如此海内無雙桓缪轘曲護腕家戒箭苗吉蔔九鼎魚涓埃寬怠庫婁枯腴狼飧虎咽藍橋老歸憐孤惜寡零謝離心離德樓觀台毛胚沬泣密司腦兒甯方貧賤驕人蒨巧齊年生秦學祈晴人風若邪入說聲施時用舒鴈死而無怨讨饒天親鐵骢通昽溫情密意屋裡的無墨暇景卸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