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粗野的語言。 章炳麟 《與人論國學書》:“學者憙 鄭 章 二家言,至 杜佑 、 劉知幾 ,則鮮留意。 杜 固囊括大典,樸質無華, 劉 亦精審不作獷語。”
“犷語”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存在細微差異,需結合權威來源綜合解釋:
核心含義
指粗野、直率且不加修飾的語言。例如章炳麟在《與人論國學書》中提到“劉亦精審不作犷語”,即強調劉知幾的言論嚴謹而不粗野。
詞源解析
多用于學術或文學批評中,形容言論過于直白甚至失禮。例如評價某學者的論述“樸質無華,不作犷語”,即認可其内容質樸但避免了粗鄙表達。
“犷語”更偏向貶義,形容語言風格粗犷直率但缺乏文雅,使用時需注意語境。
犷語是一個漢字詞語,是用于形容言辭粗犷、直率的語言或言辭放蕩不羁、豪放的說話方式。
犷語的字形由“犭”和“言”兩個部首組成。犭為犬的偏旁,而言為表示語言、言辭的部首。犷語共有12畫。
犷語一詞的來源不明确,但犷字本身是古代漢字,出現在《說文解字》等古代字書中。犷字的原意指狂妄、倔強、剛猛。而将犷與語結合後,形成了犷語這一詞彙。
犷語的繁體字為「犷語」。
在古代,犷語字的寫法和現代稍有不同。以《康熙字典》為例,犷字的古代寫法為「犷」,中間的橫折部分更加彎曲,上面有兩點表示狗嘴。而現代犷字的寫法則更加簡化,用「犭」表示。
1. 他用犷語對待每一個問題,從不掩飾自己的意見。
2. 她的犷語常常會激怒别人,但她卻始終堅持相信自己的觀點。
通達犷語、犷情四溢、犷筆直書、犷勇、犷豫、犷悍等。
豪言壯語、放蕩不羁、豪放之言、直率言辭。
委婉之語、含蓄言辭、婉轉華麗言辭。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