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舊時收容貧苦孤獨的老年人的機構。 宋 洪邁 《夷堅甲志·劉廂使妻》:“ 金國 興中府 ,有 劉廂使 者,漢兒也。與妻年俱四十餘,男女二人,奴婢數輩,一日盡散其奴婢從良,竭家貲建孤老院。”《儒林外史》第三二回:“他昨晚還賴在衙門裡,明日再不出,就要讨沒臉面。那箇借屋與他住?隻好搬在孤老院。” 沙汀 《代理縣長》:“老科長回答道:‘住孤老院還比這鬼衙門強得多!’”
“孤老院”是漢語中的一個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進行解釋:
指舊時收容貧苦、孤獨且無親人照顧的老年人的社會福利機構。字面由“孤”(孤獨)、“老”(老人)、“院”(場所)三部分構成,強調老年人因缺乏親屬贍養而聚居的狀态。
宋代文獻《夷堅甲志》記載了金國劉廂使夫婦散盡家財建孤老院的事例,說明其曆史可追溯至12世紀。
如今“孤老院”一詞已逐漸被“養老院”“福利院”取代,但作為成語仍保留文化意涵,提醒社會關注老年群體的生存狀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