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鲛魚皮做的馬肚帶。蛟,通“ 鮫 ”。《荀子·禮論》:“寝兕持虎,蛟韅絲末幦彌龍,所以養威也。” 楊倞 注:“韅,馬腋之革,蓋象蛟形。 徐廣 曰:‘以鮫魚皮為之。’”
“蛟韅”一詞的釋義存在不同解釋,需結合權威來源和語境綜合判斷:
一、基本釋義
本義(實物用途)
發音為jiāo xiǎn(),指用鲛魚皮制成的馬肚帶,用于古代車馬的裝飾,象征威嚴。
比喻義(罕見引申)
部分來源(如)提到其發音為jiāo yán,比喻才華卓越、品質高尚之人,以“蛟”(神話龍形生物)和“韅”(官員衣帶)象征出類拔萃()。但此用法未見于古籍直接引用,可能為現代引申或訛傳。
二、争議與辨析
三、擴展說明 若需引用比喻義,需注意上下文的文學化表達,并标注來源差異。建議在學術或古文研究中以《荀子》等古籍釋義為準。
《蛟韅》(jiāo yàn)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用鳄魚皮制成的護膝。它通常用于指代古代武士所使用的護具。
《蛟韅》的部首是蟲,共有19個筆畫。
《蛟韅》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兵器。蛟韅是一種古代武士在戰鬥中用于保護膝關節的護具,用鳄魚皮制成,具有較強的防護能力。詞義中的“蛟”指的是蛟龍,而“韅”表示鳄魚皮。
在繁體字中,蛟韅的寫法為「蛟韅」。
在古代,蛟韅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通常,蛟韅的寫法可以是「蛟翦」,但該寫法已經較少使用。
1. 武士佩戴蛟韅,以保護膝關節不受傷害。
2. 他使用蛟韅作為裝飾品,展示他的身份和地位。
組詞:蛟龍、護膝、鳄魚皮。
近義詞:護膝、護膝具、膝甲。
反義詞:裸露膝蓋、無護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