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謂謙德表著于外。《易·謙》:“鳴謙,貞吉。” 王弼 注:“鳴者,聲名聞之謂也。得位居中,謙而正焉。” 孔穎達 疏:“鳴謙者謂聲名也,處正得中,行謙廣遠,故曰鳴謙。” 南朝 陳 徐陵 《勸進元帝表》:“出震等於勛華,鳴謙同于旦奭。” 北周 庾信 《賀傳位于皇太子表》:“伏惟天元皇帝,惟聖作聖,惟親尊親,降意於與能,鳴謙於神器。”
(2).謂态度謙恭。 南朝 梁 沉約 《齊故安陸昭王碑文》:“至公以奉上,鳴謙以接下。”《梁書·劉覽傳》:“既以鳴謙表性,又以難進自居,未嘗造請公卿,締交榮利。”
“鳴謙”一詞出自《周易·謙卦》,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主要包含兩層含義:
謙德表著于外()
源自《周易·謙卦》:“鳴謙,貞吉。”指謙遜的美德自然流露在外,聲名遠揚。王弼注:“鳴者,聲名聞之謂也”,孔穎達疏進一步解釋,認為“行謙廣遠”方能稱為“鳴謙”。古代文獻如南朝徐陵《勸進元帝表》中“鳴謙同于旦奭”,也以此贊美謙德外顯的品格。
态度謙恭()
引申為言行舉止謙遜恭敬。如《梁書·劉覽傳》提到“鳴謙以接下”,形容以謙和态度對待他人。
作為名字時,“鳴”象征表達主張、才華顯露,“謙”代表傳統美德中的謙虛,組合寓意不屈不撓、注重精神修養,同時寄托了行事果斷、功成名就的期許()。
此詞融合了内在修養與外在表現,既強調謙遜的本質,又注重美德的傳播,常見于對品德高尚者的贊譽。
鳴謙是一個漢字詞組,由兩個字組成。它的拆分部首分别是鳥和讠,其中鳥是鳥類的意思,而讠是表示語言的意思。這個詞的筆畫總數為15畫。
鳴謙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代中國,人們常常用鳥鳴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謙虛之情。因此,鳴謙這個詞便形成了鳥的意象與謙虛之情相結合的意思。
在繁體字中,鳴謙的寫法與簡體字類似。
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今天有一些不同。根據古代字典記載,鳴謙的古代漢字寫法為“鳴謙”。
以下是鳴謙一詞的例句:
他經常以鳴謙的态度與人交流,深受大家的喜愛。
組詞:鳴叫、謙遜、鳴笛
近義詞:謙虛、謹慎、婉言
反義詞:驕傲、自負、張揚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