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斷專行的意思、獨斷專行的詳細解釋
獨斷專行的解釋
同“ 獨斷獨行 ”。 毛6*澤6*東 《中國共6*産6*黨在民族戰争中的地位》:“那種獨斷專行,把同盟者置之不理的态度,是不對的。” 草明 《乘風破浪》第九章:“她好像完全看不見他的顯著的成績,而成天提醒他不要驕傲,不要獨斷專行。”
詞語分解
- 獨斷的解釋 不商量,獨自做決定詳細解釋.獨自決斷;專斷。《管子·明法解》:“明主者,兼聽獨斷,多其門戶,羣臣之道,下得明上,賤得言貴,故姦人不敢欺。”《史記·李斯列傳》:“明主聖王之所以能久處尊位,長執重勢,而
- 專行的解釋 .獨斷獨行。《左傳·宣公十二年》:“其三帥者專行不獲,聽而無上,衆誰適從!” 杜預 注:“欲專其所行而不得。”《淮南子·主術訓》:“其立君也,所以剬有司使無專行。”《東周列國志》第七回:“公子 翬 兵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獨斷專行漢語 快速查詢。
網絡擴展解釋
“獨斷專行”是漢語成語,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 含義:指行事專斷,單獨決斷并實施,不考慮他人意見,形容作風不民主。
- 拼音:dú duàn zhuān xíng。
- 感情色彩:含貶義,常用于批評缺乏集體決策的行為。
二、出處與演變
- 最早記載:出自《金史·石琚傳》,後清代李寶嘉在《官場現形記》中進一步使用,例句為“在他卻不免有點獨斷獨行,不把督撫放在眼裡”。
- 現代引用:毛澤東曾批評“獨斷專行”的态度不利于團結同盟者;作家草明在小說中也用此詞警示角色。
三、語法與用法
- 結構:聯合式成語(由“獨斷”和“專行”兩部分構成)。
- 語法功能:多作賓語、定語或狀語,如“不要獨斷專行”。
四、近義詞與反義詞
- 近義詞:獨斷獨行、剛愎自用、專橫跋扈。
- 反義詞:群策群力、集思廣益、民主協商。
五、例句參考
- 曆史語境:古代官員若獨斷專行,易被彈劾失職。
- 現代場景:團隊決策中,領導者應避免獨斷專行,多聽取成員意見。
以上内容綜合了權威詞典、文學著作及曆史文獻的釋義,如需進一步探究,可參考《官場現形記》或毛澤東相關論述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二
《獨斷專行》的意思
《獨斷專行》一詞的意思是指一個人或組織在決策或行動上完全不聽從他人的意見或建議,而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
拆分部首和筆畫
《獨斷專行》的拆分部首是犬(狗)和行(行走),其中犬部表示與狗有關,行部表示行走。《獨斷專行》的總筆畫數為13畫。
來源和繁體
《獨斷專行》一詞來源于中國古代的典故,原指一個人或者一個國家的領導者在治理時完全依靠自己的意願和能力,不聽取他人的意見。
繁體字版本為「獨斷專行」。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有些許差異,「獨」的古字形為「犬」與「虍」的組合,表示狗受到了虎的威脅。而「斷」的古字形為「毅」,用來表示果斷,表示一個人有着堅定的決心和勇氣。
例句
他對這個項目的決策十分獨斷專行,沒有聽取任何人的建議。
領導者一味地獨斷專行,很容易導緻團隊内部的不滿和不穩定。
組詞
獨斷獨行、專橫跋扈、自我專斷、主觀武斷
近義詞
獨斷獨行、擅自妄為、自以為是、霸道專橫
反義詞
謙虛謹慎、聽取意見、集思廣益、與人合作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