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驅擄的意思、驅擄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驅擄的解釋

亦作“ 驅虜 ”。驅迫擄掠。 宋 蘇轼 《論河北京東盜賊狀》:“或驅虜平人,或賂遺貧民,令作耳目。” 宋 李綱 《論淮西軍變劄子》:“生靈遭屠戮,官吏被驅擄,數萬之衆,一朝失之,誰任其咎?” 宋 嶽飛 《奏條具襄陽隨郢三郡防守狀》:“公吏軍民自緣久罹兵火,或被驅擄,或遭殺戮。”《前漢書平話》卷上:“ 漢王 傳令於衆軍曰:‘若得 項王 家屬,無得驅虜殺害,與吾家屬無異矣。’”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驅擄”是一個漢語曆史詞彙,讀音為qū lǔ,其核心含義為驅迫擄掠,即通過暴力手段逼迫并掠奪人或財物。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釋義
    該詞由“驅”(驅使、逼迫)和“擄”(搶奪、劫持)組成,強調通過武力或脅迫手段強行帶走人或物品。例如宋代文獻中常描述戰亂時百姓被“驅擄”的場景。

  2. 文獻用例

    • 蘇轼《論河北京東盜賊狀》提到“驅虜平人”,指盜賊脅迫平民作為耳目;
    • 嶽飛在奏折中描述戰亂導緻軍民“或被驅擄,或遭殺戮”,體現戰争中的劫掠行為;
    • 《前漢書平話》記載劉邦要求軍隊不得“驅虜殺害”項王家屬,反映該詞在曆史叙事中的使用。
  3. 異體與演變
    該詞亦寫作“驅虜”,兩者含義相同,如李綱《論淮西軍變劄子》中交替使用兩種寫法。

  4. 現代使用
    該詞屬于古漢語詞彙,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多見于曆史文獻或學術讨論中,需結合語境理解其具體指向的暴力掠奪行為。

如需進一步考證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宋代史籍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二

驅擄的意思

驅擄是指用強力或計謀将人或動物強行帶走或擄走的意思。“驅”表示強迫,逼迫;“擄”表示抓住、劫持。驅擄一詞常用來描述違法、非法的行為,是一種侵犯他人自由和權益的行為。

拆分部首和筆畫

《驅》的部首為“馬”,總筆畫數15。《擄》的部首為“手”,總筆畫數11。

來源和繁體

“驅擄”一詞追溯到古代漢語中,可以追溯到《左傳·僖公二十五年》:“杞杭之間,宗人及驅擄之。” 繁體字為「驅擄」。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有些字的形态與現代略有不同。以“驅”為例,其古代寫法為「馬卻」,表示将馬具備好并加以鞭策;而“擄”的古代寫法為「手六」,強調用手抓住、劫持的意思。

例句

1. 這個犯罪團夥經常驅擄兒童,并要求家長支付高額贖金。

2. 在戰争中,敵軍常常驅擄平民,加劇了戰事的殘酷性。

組詞、近義詞、反義詞

組詞:劫掠、綁架、搶劫

近義詞:劫持、掠奪、拐賣

反義詞:保護、解救、釋放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