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intention]∶指人的存心、用心
心地善良
(2) [mind]∶佛教語。指心,即思想、意念等。心能生萬法,如地能長萬物,儒家用以指心性存養
願問第一義,回向心地初。——杜甫《谒文公上方》
自古聖賢,皆以心地為本。——《朱子全書·學二》
欲廣福田,須憑心地。——《鏡花緣》
(3) [mood]∶心情,心境
心地輕松
(4) [breath of mind]∶心胸、氣量
總能夠似寶玉這般人材心地?——《紅樓夢》
(1).佛教語。指心。即思想、意念等。佛教認為三界唯心,心如滋生萬物的大地,能隨緣生一切諸法,故稱。語本《心地觀經》卷八:“衆生之心,猶如大地,五穀五果從大地生……以是因緣,三界唯心,心名為地。”《壇經·疑問品》:“使君心地但無不善,西方去此不遙。” 唐 寒山 《詩》之二六七:“我自觀心地,蓮花出淤泥。” 唐 王缙 《東京大敬愛寺大證禅師碑》:“開心地如毛頭,掃意塵於色6*界。”
(2). 宋 後儒家用以稱心性存養。《朱子語類》卷六七:“蓋其心地虛明,所以推得天地萬物之理。” 明 高攀龍 《語》:“然人之心地不明,如何察得人心術?”
(3).居心,用心。 明 葉盛 《水東日記·陳古庵經紀梁氏》:“朋遊中,惟鄰居同年 陳汝同 心地好,且有家法,孤子女可托也。” 梁啟超 《上粵督李傅相書》:“故倡民權之人,其心地最純潔。” 曹禺 《雷雨》第四幕:“你是個少爺,你心地混帳!”
(4).器量,胸襟。《水浒傳》第十七回:“ 王倫 那廝,心地褊窄,安不得人。”《紅樓夢》第五八回:“也有心地狹窄猶懷舊怨的。”
(5).心情,心境。 唐 司空圖 《偶詩》之五:“甘得寂寥能到老,一生心地亦應平。”《元詩紀事》卷十引 元 黃肖翁 《題水村圖》詩:“幽人心地本翛然,此境相諳七十年。” 魯迅 《故事新編·采薇》:“打定主意之後,心地倒十分輕松了。” 王西彥 《古屋》第二部四:“我們無論如何不能否認一個年青女子的心地是和一個中年男子是不相同的。”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心地漢語 快速查詢。
心地(xīn dì)是漢語中一個具有豐富内涵的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三個核心維度闡釋:
❶ 本義指人的内心狀态或性情根基
指人本心的品質、性情的基礎。古人認為“心”是思想情感的源頭,“地”喻指根本或基礎,故“心地”強調人内在的品性本質。
例證:
《朱子語類》卷十二:“心地不明,如何見得道理?”
——《朱子語類》[中華書局點校本]
魯迅《書信集》:“先生心地純白,因而未能防患未然。”
——《魯迅全集》[人民文學出版社]
❷ 引申為心境、胸懷與情緒狀态
側重描述人當下的心理狀态或情緒包容度,如豁達、安甯或煩擾等主觀感受。
例證:
王安石《寄吳氏女子》詩:“心地安平曉,形骸付等閑。”
——《王荊文公詩箋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冰心《寄小讀者》:“澄澈的湖光,使我心地清涼。”
——《冰心文集》[海峽文藝出版社]
❸ 佛教術語指心性本源
佛教用以指代未被塵俗沾染的清淨本心,強調心性本具的覺性。
例證:
《壇經·疑問品》:“使君心地但無不善,西方去此不遙。”
——敦煌本《六祖壇經》[大藏經刊行會]
《五燈會元》卷二:“欲識佛性義,當觀時節因緣……心地含諸種,普雨悉皆萌。”
——《五燈會元》[中華書局]
現代用法總結
該詞今多用于形容人的内在品質(如“心地善良”)或心理狀态(如“心地坦蕩”),兼具道德評價與心理描寫的雙重功能,凝練體現漢語“以心喻德”的文化特征。
“心地”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多個維度解析,綜合搜索結果中的高權威性信息(如、2、3、6)可歸納如下:
指人内心深處的品性、道德或善惡本質,強調存心與用心。例如:
“心地”既可指内在品性,亦可延伸至心境、氣量,且在儒釋文化中具有特殊哲學内涵。
嗷嗷無告本業秉常長存暢利唱令家朝彩秤斤注兩谶書重修舊好楚魄摧折粗論大明曆墊沒耑泐對床夜語法定代表人封鵝風子撫襟鋼口桂劇鬼魅伎倆诃叱合得着诃陵國呵辟胡簏減薄賈師金帛謹言鶌鸼具叙孔雀屏老骥樂從美益求美媚悅母兒品衡籤廳人兵稔收入味三途殺機上座瘦猴似的四腳拉叉松棟雲牖同化微骨握瑜懷瑾銜蘆嫌疑犯孝祀瞎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