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cubic metre of earth]∶挖土的計量單位,一立方米土
(2) [folk recipe]∶不見于醫書的民間流行的藥方
(1).古部族名。屢見于甲骨文。《詩·商頌·長發》:“洪水芒芒, 禹 敷下 土方 ,外大國是疆。”
(2).地勢。《左傳·昭公三十二年》:“仞溝洫,物土方,議遠邇。” 杜預 注:“物,相也;相取土之方面遠近之宜。”
(3).挖土、填土、運土的工作量通常都用立方米計算,一立方米稱為一個土方。這一類的工作叫土方工程。 清 陳其元 《庸閑齋筆記·開吳淞江》:“從來築城築堤,但以土方計工。” 趙樹理 《三裡灣》十五:“要從上灘中間斜着往村邊開,最深處隻是一丈,并且距離也短,能省好多土方。”土方工程有時也簡稱土方。 洪深 《青龍潭》第一幕:“他說,這條公路全是土方,你們肯動工的話,兩個禮拜就好築起的。” 王吉呈 《女禦史》:“借口說自己包的土方完工了,來和嫂子拉拉家常。”
(4).民間流行的、不見于醫藥專門著作的藥方。 柳青 《銅牆鐵壁》第十七章:“ 石得富 怕土方子越弄越壞,叫她們問隊伍上的同志。”
“土方”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主要可分為以下三類:
指挖土、填土、運輸的工程量計量單位,通常以立方米(m³)計算。例如,建築工地中為平整土地或移土産生的土石方工程,常見于修路、建橋、隧道施工等場景。
即“土方兒”,指民間流傳的非正式藥方,未被收錄于專業醫藥著作中。例如:“奶奶告訴他一個土方。”(常見于口語表達)
商周時期活躍于中國北方的部落,甲骨文中多次出現,活動範圍包括今山西、陝西至内蒙古地區。《詩經·商頌》亦有相關記載。
需結合上下文區分詞義。工程和藥方為現代常用義,古代部族屬于曆史專有名詞。
土方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土”和“方”。它的總筆畫數為11個。
“土方”的意思與“土地的位置、範圍”有關。在古代,土地的劃分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土方”就代表了土地的位置和劃分,它也可以解釋為地區或者領土。在現代漢語中,“土方”常用來指代工程和建築方面的事務。
“土方”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土方」。
在古代的楷書中,漢字“土方”的寫法和我們現在所見的基本相同。
1. 這個項目的施工需要對土方進行大規模的開挖和填方。
2. 他要組織一個專業的團隊來進行土方工程的監測和管理。
1. 土壤: 指地球表面上由所積累形成的,含有有機成分、無機成分、空氣和水分以及生物體的物質。
2. 方向: 指某個位置相對于參照物的朝向或者趨向。
3. 土地: 指地球表面的陸地部分,也可以特指國家或地區的疆域和風俗習慣。
1. 地段: 指地理位置或社會環境上比較好的地方。
2. 領域: 指某個人或集體所管轄的地方或領地。
1. 天方:指遠在天外的地方,比喻非常遙遠的地方。
2. 海内:指大陸和邊界内的地方,比喻某一個範圍内的全部,與天方相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