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賦斂盤剝。 唐 李翺 《疏屏奸佞》:“主好利,則獻蓄聚斂剝之計。”
“斂剝”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來源進行解析:
指通過剝削、壓榨等不正當手段獲取財富,帶有明顯的貶義色彩。該詞由“斂”(收集、征收)和“剝”(剝奪、掠奪)組合而成,強調以強權或欺詐方式聚斂財物。
該詞最早見于唐代李翺《疏屏奸佞》:“主好利,則獻蓄聚斂剝之計。” 描述官員為迎合君主貪欲,推行苛捐雜稅、盤剝百姓的政策。
多用于曆史或文學語境,批判統治者或權勢者的貪婪行為。例如:
“初,憲宗用兵,擢皇甫為相,苛斂剝下,人皆咎之。”
“斂剝”一詞深刻反映了古代社會對剝削行為的批判,需注意其負面含義,避免誤用。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唐代文獻或權威詞典。
斂剝是一個詞語,具有“掠奪取之以己有”的意思。斂剝的拆分部首是敢和剝,其中敢是手的意思,而剝表示剝奪或掠奪的意思。據此,我們可以推測出斂剝是指用手進行剝奪或掠奪的行為。
斂剝的筆畫是17畫。其中,敢的筆畫是3畫(田字旁+一撇),剝的筆畫是14畫(屳+莉+心+一撇)。
斂剝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的發展。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和現代有所不同。其中,斂是由手字旁和斢字旁組成,而剝是由屳字旁和莉字旁組成。這些字旁則是古代字形的變體。
在繁體中,斂剝的寫法與簡體相同,沒有變化。
以下是斂剝在古代的用法:
例句1:斂剝王宮的財富,使國民生活貧困。
例句2:古代官員時常通過斂剝百姓來獲取財富。
以下是斂剝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組詞:斂財、斂戰、斂取
近義詞:剝奪、掠奪、搶奪
反義詞:施與、慷慨、捐贈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