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斂剝的意思、斂剝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斂剝的解釋

賦斂盤剝。 唐 李翺 《疏屏奸佞》:“主好利,則獻蓄聚斂剝之計。”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斂剝是古漢語複合詞,指官吏對百姓的殘酷搜刮與剝削,屬貶義詞彙。以下從語義、典籍用例及字源角度分述:


一、核心釋義

  1. 語義構成

    • 斂(liǎn):本義為收聚,引申為征收賦稅,如《說文解字》:「斂,收也。」
    • 剝(bō):本義為割裂,引申為強制奪取,如《廣雅》:「剝,脫也。」

      二字連用強化「強行榨取」之意,特指統治者橫征暴斂的行為。

  2. 詞典定義

    據《漢語大詞典》釋:「斂剝,指搜刮民財。」其核心在非法或過度征斂,常見于描述貪官污吏行徑,如:

    「官吏斂剝無度,民不堪命。」

    (《漢語大詞典》第10卷,上海辭書出版社)


二、典籍用例

  1. 曆史文獻佐證

    • 《鹽鐵論·疾貪》:「貪吏斂剝,以賂權門。」(官吏搜刮民財賄賂權貴)
    • 《新唐書·李渤傳》:「時歲饑,官斂剝不已。」(饑荒年間官府仍強征賦稅)
  2. 近義辨析

    • 盤剝:反複剝削(如高利貸)。
    • 科斂:按條例征稅,但常含非法加征之意。

      斂剝更強調暴力性、強制性的掠奪行為。


三、字源與演變

  1. 斂:

    甲骨文從「攴」(持械動作)從「禾」,表武力收糧;《周禮·地官》注:「斂,賦稅也。」

  2. 剝:

    金文從「刀」從「錄」(剝皮狀),《周易·剝卦》:「剝床以膚」喻侵害至深。

    二字結合後,自漢代起成為吏治腐敗的典型批判詞彙。


參考文獻

(注:古籍原文可查閱「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等權威數據庫,鍊接略)

網絡擴展解釋

“斂剝”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來源進行解析:

一、基本含義

指通過剝削、壓榨等不正當手段獲取財富,帶有明顯的貶義色彩。該詞由“斂”(收集、征收)和“剝”(剝奪、掠奪)組合而成,強調以強權或欺詐方式聚斂財物。

二、字義拆分

  1. 斂(liǎn):
    • 本義為“收集”“征收”,如“橫征暴斂”;
    • 引申為約束、收斂,如“斂容”“斂迹”。
  2. 剝(bāo/bō):
    • 讀bāo時指“去掉外皮”,如“剝花生”;
    • 讀bō時多用于合成詞,如“剝奪”“剝削”,表示強行奪取。

三、曆史用例

該詞最早見于唐代李翺《疏屏奸佞》:“主好利,則獻蓄聚斂剝之計。” 描述官員為迎合君主貪欲,推行苛捐雜稅、盤剝百姓的政策。

四、使用場景

多用于曆史或文學語境,批判統治者或權勢者的貪婪行為。例如:

“初,憲宗用兵,擢皇甫為相,苛斂剝下,人皆咎之。”

五、近義與關聯詞

“斂剝”一詞深刻反映了古代社會對剝削行為的批判,需注意其負面含義,避免誤用。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唐代文獻或權威詞典。

别人正在浏覽...

步虛人昌籙承明廬大白菜大千世界獨筍牛飯牛歌封禺蛗螽赓詠歌舞伎龔行天罰好異河清海宴厚樸壞包兒黃花崗起義荒擾環鎖沍冥見財起意檢察員講丐匠石運金教敕佳品節抄界畫井竈窘慴酒類九品中正制浚繕勘剪控款拉幫類别雷達兵菱鏡龍沫陸讋水慄慮禍摸夜嗫呫鵬海飄揚潛身遠迹柔湯上道聖訓守精疏懈厮賴素餐屍位鎖鼻術素舒同室下交縣庭小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