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areless and sluggish] 疏忽松懈
他工作一直認真,一點不疏懈
亦作“疎懈”。亦作“踈懈”。1.怠慢。《後漢書·班超傳》:“ 超 到 鄯善 , 鄯善 王 廣 奉 超 禮敬甚備,後忽更疏懈。” 宋 司馬光 《與範堯夫經略龍圖書》:“怱怱事多,久不修報,明恕必察,其非疎懈也。” 明 馮夢龍 《智囊補·膽智·班超》:“ 超 到 鄯善 , 鄯善 王 廣 奉 超 禮敬甚備。後忽更踈懈, 超 謂其官屬曰:‘寧覺 廣 禮意薄乎?此必有北方使來,狐疑未知所從故也。’”
(2).疏忽松懈。 劉半農 《讀<海上花列傳>》:“一部書做得無論怎樣好,總不免有些毛病,因為作者的精神,總不免有疏懈的時候。”
“疏懈”是一個由“疏”和“懈”組成的複合詞,其含義可從字義和語境兩方面理解:
字義分解
整體詞義 組合後表示因疏忽大意而導緻的松懈狀态,多用于形容态度不嚴謹、行為松散 的情況。例如:
使用場景 該詞常見于書面語,多用于批評性語境(如管理批評、軍事報告等),強調因主觀疏忽引發的負面結果,與單純客觀的“松散”不同。
近反義詞
提示:該詞使用頻率較低,日常交流中更常用“松懈”或“疏忽”。若在文獻中遇到,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具體側重“疏忽”還是“松懈”之意。
《疏懈》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放松、松懈、疏忽。這個詞描述了人在做事情時缺乏緊迫感、精力不集中,或者對待事物不夠認真和投入。
《疏懈》由“疒”和“心”兩個部首組成。疒是指疾病,心是指心髒。它總共由10個筆畫組成。
《疏懈》是一個古代漢字,其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它的字形在多個古代字典中都可以找到。
《疏懈》的繁體寫法是「疎懈」。在繁體字中,「疊」表示疾病或不舒適,「心」表示心髒。
在古代,「疏懈」的字形可能與現在有所不同。然而,由于篇幅限制,在此無法給出具體的古代漢字寫法。
1. 他對工作的态度疏懈,經常拖延完成任務。
2. 學生們必須保持高度集中注意力,避免疏懈,才能取得好成績。
1. 疏忽:指因粗心大意或疏于思考而出現的差錯或遺漏。
2. 放松:指減弱、松弛緊張狀态,不再專注勞累或應激。
3. 松懈:指精神或身體疲勞狀态下的松散、懶散。
4. 不用心:指對待事物不夠專注或認真。
5. 敷衍:指因敷衍懶散而做事不夠認真。
6. 忽視:指因疏忽大意而對某事不予關注或重視。
1. 懶散:形容精神或行動不活躍,缺乏努力或活力。
2. 松散:指結構或狀态不緊密,或組織松散的程度。
3. 不專注:指思想或注意力分散,難以集中于特定任務。
4. 馬虎:指做事粗心大意,不謹慎小心。
1. 專注:相對于疏懈而言,指心思集中投入事物,不分心分散。
2. 謹慎:相對于疏懈而言,指做事仔細、小心,毫不馬虎。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