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餐屍位的意思、素餐屍位的詳細解釋
素餐屍位的解釋
即屍位素飡。謂居位食祿而不做事。 漢 王符 《潛夫論·思賢》:“又不得治民效能,以報百姓,虛食重祿,素餐屍位。” 元 辛文房 《唐才子傳·王毂》:“於時宦進,俱素餐屍位、賣降恐後之徒。” 明 朱鼎 《玉鏡台記·新亭流涕》:“焦思苦心當自勵,敢素餐屍位。” 清 昭槤 《嘯亭雜錄·錢南園》:“今諸臣皆素餐屍位,緻使豺狼遍野而上不知,安用諫官為哉?”參見“ 素餐 ”
詞語分解
- 素餐的解釋 ∶沒有魚肉等,隻有瓜果、蔬菜等的飯食 ∶吃素 ∶不勞而食,多指無功受祿屍位素餐詳細解釋亦作“ 素飡 ”。.無功受祿,不勞而食。《詩·魏風·伐檀》:“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毛 傳:“素,空也。” 陳
- 屍位的解釋 指占着職位卻不做事太康屍位,以逸豫滅厥德。;;《書;五子之歌》屍位素餐詳細解釋謂居位而無所作為。《書·五子之歌》:“ 太康 屍位以逸豫,滅厥德,黎民鹹貳。” 漢 王充 《論衡·量知》:“無道藝之業
網絡擴展解釋
“素餐屍位”是一個漢語成語,也常寫作“屍位素餐”,其核心含義為空占職位而不盡職,白拿俸祿卻不做事。以下從多個角度詳細解析:
一、詞義分解
-
素餐
- 字面指“白吃飯”,引申為無功受祿。
- 語出《詩經·魏風·伐檀》:“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東漢毛亨注解“素”為“空”,即無功而食祿。
-
屍位
- 原指商周祭祀中“屍主”(代神受祭的童子),雖居尊位卻靜止不動。
- 後比喻占據職位卻不履職,如《說文解字》釋“屍”為“陳也,象卧之形”,引申為“居其位而不謀其政”。
二、成語出處
- 最早文獻:
可追溯至《尚書·五子之歌》:“太康屍位,以逸豫滅厥德。” 漢代王符《潛夫論·思賢》進一步明确:“虛食主祿,素餐屍位。”
- 經典用例:
《漢書·朱雲傳》記載:“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皆屍位素餐。” 顔師古注:“屍位者,不舉其職;素餐者,空食其祿。”
三、用法與語境
- 語法結構:聯合式成語,貶義詞,多用于批評官員或職場中占位不履職者。
- 近義詞:不勞而獲、飽食終日;反義詞:克勤克儉、鞠躬盡瘁。
- 現代延伸:類似“躺平摸魚”現象,強調職責與貢獻的缺失。
四、易錯點與辨析
- 古今異義:
- “屍位”中的“屍”并非指屍體,而是商周祭祀中的角色;
- “素餐”的“素”意為“空、白”,而非“素食”。
- 詞序差異:“素餐屍位”與“屍位素餐”為同一成語,詞序不同但含義一緻。
五、示例與啟示
- 造句:某些官員身居要職卻素餐屍位,嚴重損害政府公信力。
- 啟示:成語警示為政者應盡職盡責,反對官僚主義,強調“在其位,謀其政”的重要性。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或曆史背景,可參考《漢書》《潛夫論》等典籍。
網絡擴展解釋二
《素餐屍位》的意思
《素餐屍位》是一個成語,意為沒有任何能力或才華的人占據了一個高位,形容權力和地位被無能之輩所掌控。
拆分部首和筆畫
《素餐屍位》的部首拆分為:“素”- 索字旁,“餐”- 食字旁,“屍”- 屍字旁。
《素餐屍位》的總筆畫為18畫:“素”- 5畫,“餐”- 12畫,“屍”- 1畫。
來源
《素餐屍位》最早見于《史記·衛将軍鞅列傳》:“然後始益壯,以通曉風俗,禮崩樂壞,天下不屑其能,而屍位素餐矣。”後來常用于批評那些憑借背景或權勢而占據要職,卻沒有真正才幹的人。
繁體
《素餐屍位》的繁體字為「素餐屍位」。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代的《素餐屍位》有一種漢字寫法是用「食」代替「餐」的「飠」。
例句
1. 他這位領導完全是個《素餐屍位》,對工作一無所知。
2. 這個公司竟然給一個沒有任何工作經驗的人當總經理,實在是典型的《素餐屍位》。
組詞
1. 素食:指不吃肉類和動物産品的飲食習慣。
2. 餐具:指用于進餐時所需要的器皿和工具,如碗、筷子、勺子等。
3. 屍體:指已經死去的人或動物的遺體。
近義詞
無所能,無能之輩,庸才,草包。
反義詞
英才,能人,高手,精英。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