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歌舞伎的意思、歌舞伎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歌舞伎的解釋

(1).歌女,舞女。《新唐書·河間王孝恭傳》:“後房歌舞伎百餘。”

(2). 日本 的一種民族戲劇。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歌舞伎是日本最具代表性的傳統戲劇形式之一,其名稱由“歌(か)”“舞(まい)”“伎(ぎ)”三部分組成,分别對應音樂、舞蹈與表演技藝的融合。根據《日本傳統藝術大辭典》記載,歌舞伎起源于江戶時代初期(17世紀初),最初由出雲阿國創立的“阿國歌舞伎”發展而來,後經演變形成以男性演員為中心的“野郎歌舞伎”,并确立程式化的表演體系。

從藝術特征看,歌舞伎包含三大核心元素:一是“隈取”(臉譜),通過誇張的妝容表現人物性格;二是“見得”(靜态造型),演員在情緒高潮時擺出雕塑般的姿勢;三是“三味線”伴奏與“長呗”唱腔的配合。日本國立劇場研究指出,這種“視覺與聽覺的立體化表達”使其區别于能樂、文樂等其他傳統藝能。

角色體系主要分為“立役”(男性角色)、“女方”(女性角色)和“道化方”(滑稽角色)。值得注意的是,所有女性角色均由男性“女形”演員扮演,這一傳統自1629年幕府禁止女演員登台後延續至今,成為重要文化特征。據東京國立文化財研究所考證,現代歌舞伎保留着《忠臣藏》《義經千本櫻》等18世紀傳承的經典劇目。

2005年,歌舞伎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其曆史價值與藝術成就獲得國際認可。日本文化廳數據顯示,全國現有五大傳統劇團,每年在歌舞伎座、國立劇場等專用劇場演出超500場,通過“スーパー歌舞伎”等創新形式持續吸引年輕觀衆。

網絡擴展解釋

歌舞伎是日本傳統戲劇藝術的代表形式之一,其名稱和内涵具有以下特點:

  1. 詞源與含義
    “歌舞伎”三字為漢字借用,原詞在日語中發音為“kabuki”。名稱源自“傾く”(kabuku),意為“前衛、特立獨行”,後雅化為“歌(音樂)”“舞(舞蹈)”“伎(技藝)”的組合。這一命名體現了其綜合性的藝術特征,即融合音樂、舞蹈與表演技巧。

  2. 曆史演變

    • 起源:17世紀初江戶時代,由女性表演者出雲阿國開創,初期被稱為“女歌舞伎”,後因社會規範限制改為全男性演員制。
    • 發展:1600年後逐漸成熟,形成固定劇種,并與能樂、狂言并列為日本三大傳統戲劇。
  3. 藝術特色

    • 表演形式:演員僅通過動作和台詞表演,歌唱部分由後台伴奏者完成。
    • 角色特征:男性演員需掌握“女形”(男扮女裝)技巧,妝容誇張,服飾華麗。
    • 舞台設計:使用旋轉舞台、升降裝置等精巧機械,增強視覺效果。
  4. 文化地位
    歌舞伎被日本政府列為“重要無形文化財産”,2005年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其表演形式至今仍活躍于現代舞台,成為日本傳統文化的重要象征。

注:如需更詳細的曆史劇目或表演流派信息,可參考日本國立劇場等權威機構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挨戶笨滞畢手谄頭弛兵春信大雄寶殿镫鋤地楞頂兇抖然遁俗多偺燔喪蜂起府署卦兆詭谀含孝好看鋘鍫賤事揀汰交藉節會機服井底鼃晉王可汗癞蛤蟆例案靈階陵頹漫刺芒硝棉毛毯秘書魔女墓隧凄迷情話請托崷崪忍愧箬篰散别沈謀釋躧世裔絲發之功私就所由官銅山鐵壁痛繩潼潼頽濫翁翁瑕颣洩溺邪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