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花崗起義的意思、黃花崗起義的詳細解釋
黃花崗起義的解釋
又稱“辛亥廣州起義”。同盟會舉行的武裝起義。1911年4月,以黃興為首的百餘名敢死隊員攻入兩廣總督衙門,分路與清軍展開巷戰。經過一晝夜激戰,終因寡不敵衆,傷亡過重而失敗。後有七十二具烈士遺體葬于黃花崗,稱“黃花崗七十二烈士”。這次起義震動全國,不久武昌起義爆發。
詞語分解
- 黃花的解釋 ∶幾種開黃色花或黃花占優勢菊科植物的任何一種 ∶黃花菜的花,金針菜的通稱 ∶菊花 ∶沒有經過性行為的女性黃花閨女詳細解釋亦作“黃華”。.黃色的花。《山海經·西山經》:“ 峚山 ,其上多丹木,員葉而赤
- 起義的解釋 .仗義起兵。 唐 劉餗 《隋唐嘉話》卷上:“ 平陽公主 聞 高祖 起義 太原 ,乃於 鄠 司竹園 招集亡命以迎軍,時謂之娘子兵。”.指軍隊反正,以從義師。 周立波 《暴風驟雨》第二部二六:“ 蕭隊
網絡擴展解釋
黃花崗起義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具有重要意義的反清武裝起義,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定義
黃花崗起義是1911年4月27日(農曆三月二十九日)由中國同盟會在廣州發動的武裝起義,又稱“廣州起義”“三·二九起義”。起義由黃興擔任總指揮,目标是推翻清朝統治,建立民主共和國。起義失敗後,72位烈士被合葬于廣州黃花崗,故得此名。
二、背景與籌備
-
曆史背景
- 清朝末年,政府腐敗、列強侵略加劇,民衆反清情緒高漲。同盟會成立後,多次組織起義均未成功。
- 1910年11月,孫中山、黃興等人在馬來半島槟榔嶼召開“庇能會議”,決定在廣州再次發動大規模起義。
-
籌備過程
- 黃興在香港設立統籌部,在廣州越華路小東營五號建立指揮部,并聯絡新軍、會黨等力量。
- 原計劃分十路進攻,後因消息洩露、軍械延誤等原因調整為四路,最終僅黃興一路按計劃行動。
三、起義經過
-
爆發時間
起義原定于1911年4月13日,後因變故推遲至4月27日。當天下午5時30分,黃興率130餘名敢死隊員進攻兩廣總督署。
-
激烈戰鬥
- 起義軍攻入總督衙門,但清軍早有防備,雙方展開巷戰。因寡不敵衆,革命黨人傷亡慘重,黃興負傷撤退。
- 戰況持續一晝夜,共86人犧牲,其中72人遺骸後被收葬于黃花崗。
四、結果與曆史意義
-
直接結果
起義以失敗告終,但清廷的鎮壓暴行激起了更大民憤,加速了革命進程。
-
深遠影響
- 孫中山評價其為“驚天地、泣鬼神”,成為辛亥革命的重要前奏,為同年10月武昌起義的成功奠定基礎。
- 起義展現了革命黨人的犧牲精神,推動了全國反清浪潮的高漲,最終導緻清朝覆滅。
五、相關紀念
- 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園:位于廣州市越秀區,是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現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 紀念日:每年農曆三月二十九日,海内外華人常舉行悼念活動。
如需更完整信息,可參考光明網、鳳凰網等來源的曆史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黃花崗起義
黃花崗起義,是指發生在中國的廣州黃花崗的一次起義事件。它是中國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之一,具有重大的曆史意義。
詞意
黃花崗起義是指發生在黃花崗的一次起義事件。
拆分部首和筆畫
黃:部首為黃,筆畫數為 9
花:部首為艹,筆畫數為 4
崗:部首為山,筆畫數為 7
起:部首為走,筆畫數為 10
義:部首為讠,筆畫數為 3
來源
黃花崗起義的名稱源于起義發生地的地名,黃花崗是廣州的一個地方名字,起義發生在那裡,因此得名。
繁體
黃花崗起義
古時候漢字寫法
黃:黃的古字形
花:艹的古字形
崗:山的古字形
起:走的古字形
義:讠的古字形
例句
黃花崗起義是中國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之一。
組詞
起義、黃花崗、事件、曆史、發生
近義詞
廣州起義、黃埔起義、仁壽起義
反義詞
暴動、叛亂、動亂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