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累臣的意思、累臣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累臣的解釋

[the style styled oneself by imprisoned officer in ancient China] 古時被拘囚于異國的官吏對所在國家的自稱

不以累臣釁鼓。——《左傳·僖公三十三年》

詳細解釋

(1).古代被拘系于異國的臣子對所在國國君自稱。亦泛指被拘系之臣。《左傳·僖公三十三年》:“ 孟明 稽首曰:‘君之惠,不以纍臣釁鼓,使歸就戮於 秦 ,寡君之以為戮,死且不朽。’” 金 元好問 《雪香亭雜詠》之十五:“白髮纍臣幾人在,就中愁殺 庾蘭成 。” 明 劉若愚 《酌中志·累臣自叙略節》:“纍臣罪案,其實不曾訊明,其實無證據也。” 清 趙翼 《贈李莪洲孝廉》詩:“論詩消遣纍臣寂,降氣周旋獄吏尊。”

(2).特指 戰國 楚 屈原 。 原 因讒被放,自沉于 汨羅 。後人因其無罪而死,故稱。 宋 方夔 《重午》詩之一:“纍臣水底沉魚塚,玉女釵頭綴虎符。” 明 汪道昆 《高唐夢》:“澤畔招魂,纍臣何處悲咽?”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累臣是古漢語中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稱謂,其核心含義指被捆綁的俘虜或因罪被拘系的臣子,後演變為罪臣在君主面前的自稱,含自責請罪之意。以下從權威辭書及典籍角度分述:


一、基本釋義

  1. 本義

    指戰争中被繩索捆綁的俘虜。

    《左傳·僖公三十三年》載:“不以累臣釁鼓”(不将俘虜殺死祭鼓)

  2. 引申義

    臣子因罪被拘囚,引申為罪臣的自稱,表謙卑請罪。

    《漢語大詞典》釋:“累臣,謂被拘囚之臣。後多為罪臣的自稱”


二、典籍用例與語境分析

  1. 《左傳·襄公三年》

    晉國大夫知罃被楚俘獲,楚王釋其歸國前,知罃自稱:“累臣得歸骨于晉”(罪臣得以歸葬故國),體現戰俘身份與謙卑态度。

  2. 《禮記·曲禮下》注疏

    鄭玄注:“累臣,謂囚系也”,強調其拘囚狀态*。


三、語義演變與文化内涵


四、權威辭書釋義

  1.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累臣:被拘囚之臣;罪臣。”

  2. 《辭源》(商務印書館)

    “累臣:被囚系的臣子。後用作罪臣的自稱。”

  3.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累臣:被捆綁的俘虜;罪臣自稱。”


參考文獻

  1. 《左傳·襄公三年》,中華書局點校本。
  2. 《漢語大詞典》第9卷,上海辭書出版社,第309頁。
  3. 《禮記正義》鄭玄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4. 《明史·列傳第八十》,中華書局。
  5. 《清實錄·乾隆朝卷》,中華書局影印本。

(注:古籍原文可在中國基本古籍庫或中華經典古籍庫線上查閱,現代辭書可參考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官網。)

網絡擴展解釋

“累臣”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以下兩種解釋:

一、被拘囚的臣子自稱

  1. 基本定義
    指古代被拘系于異國的臣子對所在國國君的自稱。例如《左傳》中記載,被俘的官員自稱“累臣”,表示自己是被牽連的臣子,如“不以累臣釁鼓”(不殺我以血塗鼓)。

  2. 使用場景
    多用于外交或戰争背景下,被囚者通過此自稱表達謙卑,同時隱含無辜受難的意味。

二、特指屈原

部分文獻(如、3)提到,“累臣”也特指戰國時期的屈原。他因讒言被放逐,最終自沉汨羅江,後人因其含冤而死,故以“累臣”代稱。

注意:其他可能的解釋

提到“累臣”意為“連累忠臣”,但此解釋與其他權威來源差異較大,可能為引申義或特定語境下的用法,需結合具體文獻進一步考證。


總結
“累臣”的核心含義是“被囚禁的臣子”,常見于曆史文獻;而特指屈原的用法則帶有文學色彩。若需深入探究,可參考《左傳》《楚辭》等典籍。

别人正在浏覽...

邦紀冰華蔔鄰彩幡川逝傳谕出谷爨濯摧剝麤俗旦旦而伐道德責任诽诮風流子榑桑竿頭日進構妖固常橫肆荒地皇公黃面兒還錢濟楚接竈踦戶寄箋菁華急痛練卒料絲镫梨花香吏書劉禹錫盧矢謬濫蓦直牌坊皮面褰裳凄楚氣脹鵲弓蘧甯善簿生阜疏淡順濟侯私恨搜腸通司頭槎兔絲子王鴡為理午夜鐘笑面協律析律貳端席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