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笑容。 金 元好問 《中州集·王革》:“初,在 太原 作詩有‘赤心遭白眼,笑面得嗔拳’之句。”
(2).指帶笑容的假面具。 清 曾廷枚 《古諺閑譚·嗔拳諺》:“ 江 淮 俗,每作諸戲,必先設嗔拳笑面,村野之人,以臘末作之,不知其所謂也。《歲時記》雲‘邨人逐除’。今南方為此戲者,必戴假面,作勇力之勢,謂之嗔拳。今諺雲:‘嗔拳不打笑面。’似本此。”
“笑面”是一個漢語詞語,具有以下兩層含義:
笑容
指人臉上露出的愉快表情,通常表達喜悅或友好态度。例如:“他待人總是笑面相迎,令人倍感親切。”
這一用法在古籍中也有體現,如金代元好問的詩句“笑面得嗔拳”,即以“笑面”形容人的表情。
帶笑容的假面具
特指傳統民俗或戲曲中使用的假面道具,例如清代文獻提到的“嗔拳笑面”,描述江淮地區逐除儀式中的面具。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中州集》《古諺閑譚》等文獻來源。
笑面是指人臉上帶有笑容的表情,代表着開心、愉快、友善和溫和。笑面是一個常用詞彙,它構成于兩個部首,分别是“⺼”(肉部)和“八”(八字部),同時它具有六個筆畫。
《笑面》一詞最早出現在中國古代文獻中的《左傳·宣公十二年》。後來,這個詞開始在民間廣泛流傳,用來形容人們臉上的笑容,并逐漸成為了一個常用詞彙。
在繁體漢字中,“笑面”分别是「笑」和「麵」。繁體字的書寫形式更加複雜,展現了漢字演變發展的曆史變遷。
古代漢字的寫法在演變過程中發生了一些變化。例如,在古時候,漢字“笑”是由兩個部首組成的。左邊是“竹”(簡體為“⺮”),表示“聲音”,右邊是“夭”(簡體為“夭”),表示“人的愉悅表情”。
1. 他面對困難時,依然保持着笑面,給予了我們很大的鼓勵。
2. 她那燦爛的笑面像陽光一樣溫暖了整個房間。
開心、快樂、微笑、歡呼、樂觀
笑容、笑臉、笑臉龐
愁容、悲傷、沮喪、哭泣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