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假冒。 南朝 梁 陶弘景 《冥通記》卷三:“君勃然曰:‘何以謬濫!汝乃道士 周太玄 ,字 虛靈 。’” 宋 司馬光 《論舉選狀》:“豈可以一二人謬濫,廢天下之舉賢?是猶因溺而廢天下之舟,因噎而廢天下之食也。” 宋 葉適 《法度總論三》:“至於任子,則有數害:自員郎緻仕即得蔭補為一害,太中大夫待制已上蔭補得京官為一害,一人入仕世爵無窮為一害,今者汰其謬濫,限其員數,又為一害。”
“謬濫”是一個漢語詞彙,在不同語境中存在兩種主要釋義,需結合具體使用場景理解:
一、基本含義(現代常用)
指言論或行為荒謬、荒唐、不合常理,包含雙重貶義:
二、古文中的特殊含義
在古典文獻中,“謬濫”可表示假冒、濫竽充數,強調以次充好或資格不符。
例1:南朝梁陶弘景《冥通記》卷三:“君勃然曰:‘何以謬濫!汝乃道士周太玄,字虛靈。’”
例2:宋代司馬光曾用此詞批評官員選拔中的濫竽充數現象。
使用建議
現代語境下多采用第一種含義(荒謬過度),但在閱讀古籍時需結合上下文判斷是否涉及“假冒”之意。若需更精準的古典用例分析,可參考《漢語大詞典》等權威辭書。
謬濫是一個形容詞,意思是錯誤、虛假、荒誕不經等。它常用來形容言論、觀點或行為缺乏真實性、準确性或合理性。
謬濫的部首是言字旁和水字旁,拆分後的筆畫數為11畫。
謬濫一詞源自于古代漢語,早期的拼音為miù làn。在台灣和香港,人們通常将謬濫寫作謬濫(注音:miù làn)。
在古代漢字中,謬濫的寫法略有不同。謬的舊字形為“䒠”,濫的舊字形為“灠”,是現代漢字寫法的演變過程中形成的。
1. 他的觀點太過謬濫,沒有任何根據。
2. 這則新聞報道完全是謬濫的,根本不值得相信。
組詞: 謬誤、謬見、謬論
近義詞: 荒謬、不合理、扯淡
反義詞: 真實、準确、合理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