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蘧伯玉 和 甯武子 的并稱。 春秋 時 衛國 的大夫,都能根據不同的形勢施展或隱藏自己的才能。《論語·衛靈公》:“君子哉 蘧伯玉 !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論語·公冶長》:“ 甯武子 ,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 晉 袁宏 《三國名臣序贊》:“故 蘧 甯 以之卷舒, 柳下 以之三黜。” 唐 韓愈 孟郊 《遣興聯句》:“ 蘧 甯 知卷舒, 孔 顔 識行藏。” 宋 王禹偁 《公退言懷》詩:“賴有古人蹤跡在,隻應 蘧 甯 是吾師。”
“蘧甯”是春秋時期衛國兩位大夫蘧伯玉和甯武子的并稱,兩人均以審時度勢、進退有度的處世智慧著稱。以下是詳細解釋:
兩人均被儒家視為“君子”典範,其“能屈能伸”的處世态度體現了古代士大夫對時局的敏銳判斷和自我保護智慧。
“蘧甯”一詞常用于形容審時度勢、靈活應變的能力,成為中華文化中“明哲保身”思想的典型代表。
蘧甯(qú níng)是一個漢字詞語,形容一個人心境平靜、安甯。這個詞常用來形容人的心靈如同寬廣的原野一般,沒有煩惱和紛擾,處于一種甯靜的狀态。
蘧甯的部首是艹(草字頭),共有12個筆畫。
蘧甯源自《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中的一句話:“歲寒之下,無所依而蘧然,聊複為文者存。”意思是在嚴寒的季節裡,無處停歇,處于失落的境地,隻能寫作以表達自己的存在。
蘧甯的繁體字是蘧寧。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會有一些變化。蘧甯在古時的寫法為“福寧”。這種寫法在今天已不再常見,而被現代漢字取代。
1. 他的心境如同一片蘧甯的原野,遠離塵嚣。
2. 冥想讓我感受到了内心的蘧甯,平靜又甯靜。
3. 在大自然中散步,我能找到内心的蘧甯。
蘧甯沒有常見的組詞,多用于形容人的心态。
近義詞:
- 平靜
- 安甯
- 甯靜
反義詞:
- 紛擾
- 忙碌
- 焦慮
蘧甯這個詞語形象地描繪了一個平靜甯靜的心境,是人們向往的一種狀态。希望這些信息對你有所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