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接竈的意思、接竈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接竈的解釋

迎接竈神。我國民間舊俗于農曆十二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送竈神歸天庭禀事,謂祭竈或祀竈;于除夕或新春元日将竈神接回,謂接竈。 清 潘榮陛 《帝京歲時紀勝·歲暮雜務》:“除夕為尊親師長辭歲歸而盥沐,祀祖祀神接竈。”《直隸志書·平谷縣》:“元旦五更初起,竈前先具香燭,謂之接竈。”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接竈(jiē zào)是中國傳統民俗中的祭祀活動,指迎接竈神(竈王爺)重返人間的儀式,通常與“送竈”習俗相對應。根據《中國民俗大辭典》記載,接竈一般于農曆除夕或正月初四舉行,民衆在竈台張貼新神像,供奉糕點、果品等祭品,并燃香叩拜,寓意迎接竈神回宅監察人間善惡,祈求新年家宅平安、衣食豐足。

從儀式内涵分析,《漢語大詞典》指出,“接”含“迎候”之義,“竈”即“竈神”,該習俗源于古代對火的崇拜與家庭守護神信仰的結合。民間認為竈神每年臘月二十三至二十四升天述職,至除夕或初四返回,故需通過接竈儀式表達對神靈的敬畏與祈福心理。

值得注意的是,《中華節令風俗文化》中強調,接竈的具體時間存在地域差異:北方多選除夕“迎神”,江南部分地區則延續“送神三日,迎神四日”的傳統,于正月初四進行,體現民俗文化的多樣性。

網絡擴展解釋

“接竈”是我國傳統民間習俗中的一個重要儀式,具體指在特定時間迎接竈神回歸的祭祀活動。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定義
    “接竈”即迎接竈神(也稱竈王爺)的儀式。古人認為竈神掌管家庭飲食、監察善惡,每年需上天庭向玉帝彙報人間情況,因此需通過“送竈”與“接竈”的禮儀完成神明的往返。

  2. 時間與流程

    • 送竈:通常在農曆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舉行,焚香祭拜後将竈神像焚燒,象征送其上天。
    • 接竈:在除夕夜或正月初一(新春元日)重新張貼竈神像并供奉,寓意将神明接回人間,繼續護佑家庭。
  3. 文獻依據
    清代文獻如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歲暮雜務》記載:“除夕祀祖祀神接竈”,《直隸志書·平谷縣》也提到元旦五更“竈前具香燭接竈”,說明該習俗在清代已廣泛流傳。

  4. 象征意義
    這一習俗融合了祈福、感恩與敬畏,反映了古代民衆對家庭平安、五谷豐登的樸素願望,同時體現了“天人合一”的傳統信仰。

當前,“接竈”作為傳統年俗的一部分,在部分地區的春節活動中仍有保留,但具體形式可能因地域差異而有所不同。

别人正在浏覽...

辨捷碧鴉犀蔔浪鼓才高八鬥常好朝肆成歡懲沮程限錯兵啖以重利道尊得行鼎國地一東偏對酒當歌贛江感說肱髀廣柳車龜溺果采阖宗郊見假以辭色饑儉錦繃經緯儀酒市軍幕潰不成軍鯉魚風陋儀名片盤星匏琴漂零蓬斷千尺敲搕青史标名窮嘴秋晖趨履娶親三統山窮水絶舍貧首鄉四聯單太公癱倒鐵石挺冠同地完名全節萬姓危岫溫尋小秋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