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褰裳的意思、褰裳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褰裳的解釋

(1).撩起下裳。《詩·鄭風·褰裳》:“子惠思我,褰裳涉 溱 。” 晉 葛洪 《抱樸子·廣譬》:“褰裳以越滄海,企佇而躍九玄。” 清 李鬥 《揚州畫舫錄·虹橋錄上》:“又西建廳事臨水,窗牖洞開,使花、山澗、湖光、石壁褰裳而來。”

(2).相傳 公輸班 為 楚 設置雲梯,欲攻 宋 , 墨翟 聞之,“自 魯 趍而十日十夜,足重繭而不休息,裂衣裳裹足”,赴 郢 說 楚王 。事見《戰國策·宋衛策》《淮南子·修務訓》。 南朝 陳 徐陵 《讓散騎常侍表》:“昔 墨子 諸生褰裳救 楚 , 魯連 隱士高論卻 秦 ,況乎謬蒙知己,寧無感激。”後遂以“褰裳”為不辭勞苦,急于為國事奔波之典。 清 黃宗羲 《錢忠介公傳》:“時平則高洗耳,世亂則美褰裳。”

(3).謂帝王讓位。典出《竹書紀年》卷上:“﹝十四年卿雲見,命 禹 代 虞 事﹞帝乃再歌曰:‘日月有常,星辰有行……精華已竭,褰裳去之。’於是八風循通,慶雲叢聚,蟠龍奮迅於其藏,蛟魚踴躍於其淵。龜鱉鹹出其穴,遷 虞 而事 夏 。 舜 乃設壇於 河 ,依 堯 故事。”《舊唐書·忠義傳上·蘇安恒》:“豈不思 虞舜 褰裳, 周公 復辟,良以 大禹 至聖, 成王 既長,推位讓國,其道備焉。” 清 唐孫華 《讀梅村先生<鹿樵紀聞>有感題長句》之五:“運終三百合褰裳,誰謂憂勤緻覆亡。”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褰裳”是漢語中一個具有古典色彩的詞彙,其含義可從字源、文獻用例及引申義三方面解析:

  1. 字源釋義 “褰”為動詞,《說文解字》注“褰,袴也”,本指提起衣物下擺的動作;“裳”指古人所穿的下衣或裙裝,合稱表示“提起下衣”。《漢語大詞典》明确标注該詞為“撩起下裳”的動作描述,常見于涉水場景。

  2. 文學引申義 在《詩經·鄭風·褰裳》中,“子惠思我,褰裳涉溱”以撩衣渡河的動作,隱喻對愛情的主動追求,賦予其“為愛奔赴”的象征意義。後世如《楚辭》中“褰裳而赴江湖”的表述,進一步擴展為突破束縛、勇于行動的抽象含義。

  3. 文化行為映射 古代禮儀文獻《禮記·曲禮》記載“不涉不撅”,鄭玄注“撅,褰裳也”,說明褰裳是涉水時的必要舉止,側面反映古代服飾制度與生活規範。這一行為被王力《古代漢語》列為典型禮儀動作案例。

  4. 現代語義留存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仍收錄該詞,标注為書面語用法,例句“褰裳避泥濘”保留其本義,但在日常使用中多出現于文學創作或曆史研究領域。

網絡擴展解釋

“褰裳”一詞出自《詩經·鄭風》,其字面及文學内涵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字面釋義

二、文學語境中的象征
在《詩經·褰裳》中,該詞被用于表達女子對情人的嗔怪與試探:“你若愛我,就提起衣裳涉水來見我;若不愛,難道沒有他人?”()。詩中“褰裳”既是現實動作,又隱喻對愛情的主動追求與考驗,體現直率熱烈的感情()。

三、後世引申義

  1. 為國奔波:典故源自墨翟“裂裳裹足”救宋,後以“褰裳”代指不辭勞苦為國效力()。
  2. 帝王讓位:出自《竹書紀年》,舜禅讓時歌“褰裳去之”,象征讓位之舉()。

總結
“褰裳”既是具體動作的描寫,又在不同語境中被賦予愛情、家國、權位等象征意義。其核心意象始終圍繞“行動與抉擇”,需結合文本背景理解具體含義。

别人正在浏覽...

飽脹别有天地碧落碑顫掉長跑抄籍錘鍛出路大賢登拔得辛墊陷房科返衷風宿水飡浮名虛利甘心情原鬼頭蛤蟆眼故榭鼓足含冤負屈好丑輝藻火毬寄詞介于旌旗卷舒井鼃金繩九夜崛岉李闖獵奇慄惓理書龍居龍帷賣劍買牛面究描筆虐割皮燈球棄兒清官清景青乾曲襟攝影藝術霜村鼠尾帳送君千裡終須别素功沓岡複嶺缇盎晚朝完集無慮無憂相背絃外遺音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