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藥名。莬絲子的成熟種子。 宋 陸遊 《老學庵筆記》卷三:“予族子 相 ,少服兔絲子凡數年,所服至多,飲食倍常,氣血充盛。”
“兔絲子”是一個存在書寫争議的詞語,其解釋需結合植物學與語言演變來分析:
正确名稱應為“菟絲子”
該植物學名實為“菟絲子”,因種子煎煮時種皮破裂、露出黃白色胚芽如絲狀,故得名“吐絲子”,後訛傳為“菟絲子”。所謂“兔絲子”是常見的書寫錯誤,與兔子無關。
讀音說明
“菟”在此處讀作tù(與“兔”同音),而非其他讀音。
藥用部位
指旋花科植物菟絲子的成熟幹燥種子,是傳統補腎中藥。
曆史記載
宋代陸遊《老學庵筆記》記載族人長期服用後“氣血充盛”,印證其補益功效。
部分資料提到“兔絲子”作為成語形容頭發細軟(如),但此用法未見于權威典籍及多數文獻,可能為區域性俗語或誤傳,建議謹慎使用。
菟絲子是寄生植物,莖呈黃色或紫紅色,纏繞其他植物生長,具有安胎、美容等藥用價值。
提示:若需藥用,請咨詢中醫師,避免自行服用。
《兔絲子》這個詞是由“兔”、“絲”和“子”三個字組成,形象地描述了一個像兔子一樣可愛而飄逸的人物。
“兔”字的部首是“八”,總筆畫數為9畫;“絲”字的部首是“纟”,總筆畫數為6畫;“子”字的部首也是“子”,總筆畫數為3畫。
《兔絲子》這個詞最早來源于網絡上的一個诙諧、幽默的表達方式,用來形容一個人身材矮小卻活潑靈活,風度翩翩的形象。
《兔絲子》這個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兔絲子」。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常常不同于現代,但是《兔絲子》這個詞并沒有出現在古代文獻中,所以無法确定其古時候的漢字寫法。
他雖然身材小巧,但卻是個兔絲子般活潑可愛的男孩。
兔子、兔毛、絲綢、絲線、絲綿
矯捷、靈巧、活潑、俏皮
矮小、笨重、沉悶、不靈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