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吏書的意思、吏書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吏書的解釋

(1).官府的文書。《三國志·吳志·丁奉傳》:“ 孫休 即位,與 張布 謀,欲誅 孫綝 , 布 曰:‘ 丁奉 雖不能吏書,而計略過人,能斷大事。’”

(2).指吏部尚書。 明 沉德符 《野獲編·佞倖·佞人涕泣》:“其( 汪鋐 )長西臺位統均,又以吏書兼兵書,皆 永嘉 力也。”

(3).指秘書之類人員。 吳晗 《反對繁文》:“第三要親自動手,要官自作稿,不可假手吏書。”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吏書”是古代漢語中的多義詞,其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根據權威文獻記載,該詞主要有以下三層含義:

  1. 官府的文書
    指古代官方機構使用的公文或檔案材料。如《三國志·吳志·丁奉傳》記載,張布評價丁奉“雖不能吏書,而計略過人”,此處特指處理官方文書的能力,體現其行政職能屬性。

  2. 吏部尚書
    明代文獻中作為官職簡稱,特指六部之首的吏部長官。如沈德符《野獲編》提到汪鋐“以吏書兼兵書”,即吏部尚書兼任兵部尚書,反映明代官職體系特點。

  3. 秘書類人員
    明清時期延伸為輔助官員處理文書事務的幕僚或文吏。吳晗在《反對繁文》中強調官員應“不可假手吏書”,揭示這類人員實際承擔文書起草工作,但可能存在文牍繁冗問題。

補充說明:該詞在不同曆史時期的使用側重不同——

網絡擴展解釋二

吏書的意思

《吏書》是一個漢字詞彙,指的是官員辦理公務時所涉及的文字記錄、文件或文書。

拆分部首和筆畫

《吏書》這個詞可以拆分為兩個部分:吏(li)和書(shu)。其中,“吏”是指官員,也可解釋為政府機關中的行政人員;“書”表示文書、文字記錄。吏書的合并形式則為“攜”。

“吏”字的部首是“口”,總的筆畫數為5;“書”字的部首是“聿”,總的筆畫數為10。

來源和繁體

《吏書》是古代中國普遍使用的漢字詞彙,可以追溯到戰國時期。它最早出現在《論語·憲問》中,有關"刺史、吏、更始"的提法。在繁體字中,吏書分别寫作“吏書”。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和現在有所不同。以“吏書”為例,它的古代寫法可以是“吏書”或者“史諸”,其中“書”為舊字形,是由“舟”和“日”兩個部分組合而成。

例句

1. 吏書記錄了這位官員處理案件的過程和結果。

2. 他被任命為省級機關的吏書,負責處理日常事務。

組詞

1. 吏書記錄、吏書案卷、吏書工作、吏書員

2. 吏部、書吏、曆吏、小吏

近義詞和反義詞

近義詞:文書、檔案、公文

反義詞:非文書、非行政文件、非法律文件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