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使人民勞苦。《晏子春秋·谏下二》:“寡人自知誠費財勞民,以為無功,又從而怨之,是寡人之罪也。” 明 劉基 《春秋明經·公會齊侯伐萊公至自伐萊大旱》:“人君以不義勞民為可危。”
(2).貧寒勞苦的民衆。 漢 賈誼 《過秦論》:“夫寒者利短褐而飢者甘糟穅,天下之嗷嗷,新主之資也。此言勞民之易為仁也。”《史記·律書》:“又先帝知勞民不可煩,故不以為意。” 柳亞子 《次韻和寰老》之一:“樓台金碧勞民血,清淺 蓬萊 滄海塵。”
(3).謂奸巧的人。《商君書·農戰》:“今民求官爵,皆不以農戰,而以巧言虛道,此謂勞民。”
慰勉人民。《易·井》:“木上有水井,君子以勞民勸相。” 孔穎達 疏:“勞謂勞賚;相,猶助也。井之為義,汲養而不窮,君子以勞來之恩勤恤民隱,勸助百姓使有成功,此則養而不窮也。”
“勞民”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需結合語境理解。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後的詳細解釋:
使人民勞苦
指統治者或政策過度役使百姓,導緻民衆疲憊。例如成語“勞民傷財”,出自《論語·子張》的“君子信而後勞其民”。常見于批評統治者濫用民力的語境,如《晏子春秋》提到“費財勞民”。
貧寒勞苦的民衆
指處于困苦中的百姓。如《史記·秦始皇本紀》提到“天下之嗷嗷,新主之資也”,形容勞苦民衆易被安撫。
慰勉人民(較少見)
根據《易經·井卦》的“君子以勞民勸相”,此處“勞”通“慰勞”,強調體恤百姓。但此釋義使用頻率較低,需結合具體文獻。
奸巧之人(古義)
《商君書·農戰》中,“勞民”指不務農戰、投機取巧的人,屬于古代特定語境下的貶義用法。
“勞民”的核心含義集中在“役使民衆”和“困苦民衆”兩類,其他釋義需結合古籍或特定語境。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晏子春秋》《史記》等原始文獻。
勞民,拆分部首為力和民,共有15劃。在《康熙字典》中的部首分類下,屬于以力為首的漢字。勞民的意思是對民衆施加勞力或造成困擾。
這個詞來源于古代的社會生活,是指統治者對百姓施行勞役和苦力的行為。在曆史上,勞民通常是貴族、官員或統治者利用百姓勞動力進行建設工程、征戰或其他使命,剝奪了百姓的權益和幸福。
勞民在繁體字中的寫法是勞民。
在古代,勞民的漢字寫法可以有一些變體。例如,有時可以将“力”部首寫成“⺄”,或者将“民”部首寫成“亻”。這些變體寫法都是為了加強對“勞民”這個詞義的表達。
1. 曆史上有許多統治者過度勞民的行為,給百姓帶來了巨大的苦難。
2. 他們視百姓為勞民,隻為自己謀取私利。
勞民助推、勞民傷財、勞民動衆、勞心勞力、勞動、勞累、勞作
勞苦、勞碌、艱苦、勞累
安撫、關懷、慰藉、恩澤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