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使人民勞苦。《晏子春秋·谏下二》:“寡人自知誠費財勞民,以為無功,又從而怨之,是寡人之罪也。” 明 劉基 《春秋明經·公會齊侯伐萊公至自伐萊大旱》:“人君以不義勞民為可危。”
(2).貧寒勞苦的民衆。 漢 賈誼 《過秦論》:“夫寒者利短褐而飢者甘糟穅,天下之嗷嗷,新主之資也。此言勞民之易為仁也。”《史記·律書》:“又先帝知勞民不可煩,故不以為意。” 柳亞子 《次韻和寰老》之一:“樓台金碧勞民血,清淺 蓬萊 滄海塵。”
(3).謂奸巧的人。《商君書·農戰》:“今民求官爵,皆不以農戰,而以巧言虛道,此謂勞民。”
慰勉人民。《易·井》:“木上有水井,君子以勞民勸相。” 孔穎達 疏:“勞謂勞賚;相,猶助也。井之為義,汲養而不窮,君子以勞來之恩勤恤民隱,勸助百姓使有成功,此則養而不窮也。”
“勞民”是漢語中具有雙重語義的古語詞,其釋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基本釋義
在《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中,“勞民”包含兩層含義:
古漢語中的特殊用法
據《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記載,“勞民”在先秦文獻中可指代“憂心百姓”,如《管子·侈靡》中“勞民與傷財”強調對民生與經濟的雙重關切。另《漢語大詞典》提及該詞在宋代衍生出“從事勞動之人”的引申義,如《宋史·食貨志》中“優恤勞民”指向底層勞動者。
現代語用擴展
《現代漢語規範詞典》(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補充說明,當代語境中“勞民”多用于成語“勞民傷財”,強調耗費人力物力的負面效果,例如“形象工程勞民傷財,亟需整治”。
“勞民”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需結合語境理解。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後的詳細解釋:
使人民勞苦
指統治者或政策過度役使百姓,導緻民衆疲憊。例如成語“勞民傷財”,出自《論語·子張》的“君子信而後勞其民”。常見于批評統治者濫用民力的語境,如《晏子春秋》提到“費財勞民”。
貧寒勞苦的民衆
指處于困苦中的百姓。如《史記·秦始皇本紀》提到“天下之嗷嗷,新主之資也”,形容勞苦民衆易被安撫。
慰勉人民(較少見)
根據《易經·井卦》的“君子以勞民勸相”,此處“勞”通“慰勞”,強調體恤百姓。但此釋義使用頻率較低,需結合具體文獻。
奸巧之人(古義)
《商君書·農戰》中,“勞民”指不務農戰、投機取巧的人,屬于古代特定語境下的貶義用法。
“勞民”的核心含義集中在“役使民衆”和“困苦民衆”兩類,其他釋義需結合古籍或特定語境。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晏子春秋》《史記》等原始文獻。
愛人以德鼇戴爆谷辯章弊法冰點餐風宿露層台侪伍拆賬倡伎唱隨到大堤唐端此方苞繁骛封二分委附義顧頭不顧尾烘爐慧照劍镡竭智盡力姬公酒星均籴巨人長德阬阱兩宮寮庶瞵視柳球露節魯連台論究駱駝門仗名倡鬧架甯封子派生盤博鞶組平曉清堂遒遒阙政衢腳認打十二諸侯事行水港天地君親師填咽圖諜脫頤文魚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