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即劍首。又稱劍鼻。 唐 李商隱 《自桂林奉使江陵途中感懷寄獻尚書》詩:“假寐憑書簏,哀吟叩劍鐔。” 清 金農 《送猗氏杜祺孫之雍州》詩:“劍鐔扣罷又重看, 飯顆山 前骨相寒。”
(2).指劍。 宋 王安石 《送江甯彭給事赴阙》詩:“幕中俊乂閑刀筆,帳下驍雄冷劍鐔。” 清 黃遵憲 《庚午中秋夜始識羅少珊于矮屋中》詩:“匆匆三年忽已過,秋風重磨舊劍鐔。”
“劍镡”是古代冷兵器中的專業術語,其含義在不同文獻中有細微差異,綜合多來源解釋如下:
劍身與劍柄的連接部件
指劍柄與劍身之間的橢圓形護手部分(即劍格),主要功能是防止對手的劍刃滑落傷及持劍者手部。這一結構類似現代運動鞋的護趾設計,兼具防護與實用價值。
劍首的别稱(存争議)
部分文獻如《浙江館藏文物大典》提到“镡”可能指劍柄頂端的劍首(穿繩孔位置),但此說法多見于詩歌等文學化表達,例如李商隱詩句“哀吟叩劍镡”。
龍泉新聞網與漢典對“劍镡”的定位存在差異,前者定義為劍格,後者強調其作為劍鼻(連接處突出部分)。這種分歧可能源于不同時期或地域的術語演變,需結合具體曆史文獻進一步考證。
建議參考高權威性古籍如《考工記》或《莊子》原文,以明确上下文中的具體指代。
劍镡是一個漢字詞,它由劍(表示一種武器)和镡(一種農具)兩個字組成。
劍(jiàn)是一個由刀(刂)和佥(戋)兩個部首組成的漢字,它的總筆畫數為10畫。
镡(tán)是一個由金(钅)和帀(田)兩個部首組成的漢字,它的總筆畫數為13畫。
劍镡這個詞源于中國古代的農耕文化和軍事文化。劍镡在古代中國既代表了農耕的工具,也代表了戰争的武器。
繁體字「劍鐔」可以用來表示劍镡,它保留了原始的漢字形态和結構。
在古代,劍镡的漢字寫法可能會略有不同。例如,劍可能會用「劍」表示,镡可能會用「鐔」表示。古代的字體形态和書寫方式與現代有所區别。
1.他手持劍镡,昂首闊步走進戰場。
2.農夫運用镡端正的耕地,為作物創造良好的生長環境。
組詞:劍術、劍法、镡頭、镡柄。
近義詞:劍器、劍戟、镡具。
反義詞:耕镡(農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