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排列于宮門的儀衛。 唐 張籍 《送令狐尚書赴東都留守》詩:“每領羣臣拜章慶,半開門仗日曈曈。”《新唐書·儀衛志上》:“内外諸門以排道人帶刀捉仗而立,號曰立門仗。”
“門仗”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描述宮門或重要場所的儀衛制度。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指排列于宮門的儀衛,即古代宮廷中負責守衛宮門、維持秩序的侍衛隊列。其職能包括護衛安全、彰顯皇家威儀,常見于唐代文獻記載。
曆史背景與文獻出處
字義分解
文化意義
門仗不僅是安全守衛,更是古代等級制度和皇家威嚴的體現,反映了宮廷禮儀的規範性。
總結來看,“門仗”是古代宮廷儀衛制度的組成部分,兼具實用功能與象征意義。若需進一步考證具體朝代儀衛細節,可參考《新唐書》等史籍原文。
《門仗》是一個漢語詞彙,指的是門前的仗,借指門衛軍隊或門房。通常用來形容門房嚴密或嚴密的門房布置。
《門仗》的部首是門字旁,拆分為門(3畫)和仗(8畫)。
《門仗》一詞最早來源于《左傳·闵公元年》:“為都城,築門仗”。後來,該詞逐漸演變成指門房或門衛軍隊。
《門仗》的繁體字為「門仗」。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會有一些變化。對于《門仗》一詞,以清代《康熙字典》為例,采用了更傳統的寫法「門障」。
1. 在宮殿門前嚴密布置着門仗,保衛着皇帝的安全。
2. 姑娘家門前站着幾個威武的門仗,讓人不敢隨便接近。
門房、門衛、門楣、門檻
門禁、門戍、門衛
開放、通行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