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十二諸侯的意思、十二諸侯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十二諸侯的解釋

(1).指 春秋 時 魯 、 齊 、 晉 、 秦 、 楚 、 宋 、 衛 、 陳 、 蔡 、 曹 、 鄭 、 燕 十二諸侯國。《史記·十二諸侯年表》中記 共和 元年(公元前841年)到 周敬王 四十三年(公元前477年)間 周 、 吳 與十二國的紀年及大事。因 周 為天子, 吳 到 春秋 後期才興起,故 周 吳 不在十二諸侯之列。

(2).指 戰國 時 梁 、 楚 、 齊 、 趙 、 韓 、 魯 、 衛 、 曹 、 宋 、 鄭 、 陳 、 許 十二國的君主。《戰國策·秦策五》:“ 梁 君伐 楚 ,勝 齊 ,制 趙 、 韓 之兵,驅十二諸侯以朝天子於 孟津 。” 高誘 注:“ 梁 君, 梁惠王 也,伐 楚 、 齊 ,勝之,制禦 趙 、 韓 之兵,驅使十二諸侯 魯 、 衛 、 曹 、 宋 、 鄭 、 陳 、 許 之君朝天子於 孟津 。”

(3).泛指各諸侯國。《史記·天官書》“匡衛十二星” 唐 張守節 正義:“ 太微宮垣 十星,在 翼 、 軫 地,天子之宮庭, 五帝 之坐,十二諸侯之府也。” 清 胡鳴玉 《訂訛雜錄·十二諸侯》:“《史天官書》 太微 宮垣 有匡衡(衛)十二星,註,《正義》雲‘十二諸侯之府也’,乃知天有十二次,日月之所躔也;地有十二州,王侯之所國也。舉十二州以該天下之諸侯,非謂十二國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十二諸侯”是中國古代史學術語,特指西周至春秋時期由周王室分封的十二個主要諸侯國。其核心含義包含以下三方面:

  1. 制度起源

    該概念源于周代宗法分封制,《史記·十二諸侯年表》明确記載周王室通過“封建親戚,以藩屏周”建立諸侯體系,形成以姬姓宗親為主體的政治格局。

  2. 具體所指

    據《春秋》經傳記載,主要包含:齊(姜尚)、晉(叔虞)、楚(熊繹)、秦(非子)、魯(伯禽)、宋(微子)、衛(康叔)、陳(胡公)、蔡(叔度)、曹(叔振铎)、鄭(桓公)、燕(召公)十二國。其中晉、魯、衛等為周室宗親,齊、秦等為功臣封國。

  3. 曆史演進

    西周時期諸侯需履行“朝觐述職”義務,至平王東遷後,《史記·周本紀》記載“諸侯強并弱”,形成“禮樂征伐自諸侯出”的争霸格局,齊桓公、晉文公等相繼成為霸主,開啟春秋五霸時代。

該術語在《漢書·藝文志》中被用作史書分類标準,特指記錄春秋時期列國曆史的文獻體系,成為研究先秦政治制度的重要概念範疇。

網絡擴展解釋

“十二諸侯”是一個曆史術語,在不同時期和文獻中有不同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一、春秋時期的十二諸侯國

主要指西周至春秋時期影響力較大的十二個諸侯國,包括:魯、齊、晉、秦、楚、宋、衛、陳、蔡、曹、鄭、燕。


二、戰國時期的十二諸侯

指戰國時期部分國家的君主,包括:梁(魏)、楚、齊、趙、韓、魯、衛、曹、宋、鄭、陳、許。


三、泛指意義

該詞後來也用于泛指各諸侯國或代指衆多權貴人物,成為象征性表達。


補充說明

别人正在浏覽...

敗缺白鼠并用倉糧産科産穑吵秧子充電垂紳正笏春首單子簟席電阻定律地瀝青東部洞府杜門絕迹販官方絮發俏豐昌分鍋負材任氣箇把苟生衮命鼓鳍哄動一時換羣鵝基本凈業進賢任能計似欬唾成珠老佛爺兩得亮開潦淖淩晨柳眉倒豎劉仙掌錄蔌賣清磨動鮎魚上竹竿裴滿匹丢撲答丕酒沁園求救卻埽日省月試煞台石弓時酒首創貪餮踏筵外内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