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十二諸侯的意思、十二諸侯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十二諸侯的解釋

(1).指 春秋 時 魯 、 齊 、 晉 、 秦 、 楚 、 宋 、 衛 、 陳 、 蔡 、 曹 、 鄭 、 燕 十二諸侯國。《史記·十二諸侯年表》中記 共和 元年(公元前841年)到 周敬王 四十三年(公元前477年)間 周 、 吳 與十二國的紀年及大事。因 周 為天子, 吳 到 春秋 後期才興起,故 周 吳 不在十二諸侯之列。

(2).指 戰國 時 梁 、 楚 、 齊 、 趙 、 韓 、 魯 、 衛 、 曹 、 宋 、 鄭 、 陳 、 許 十二國的君主。《戰國策·秦策五》:“ 梁 君伐 楚 ,勝 齊 ,制 趙 、 韓 之兵,驅十二諸侯以朝天子於 孟津 。” 高誘 注:“ 梁 君, 梁惠王 也,伐 楚 、 齊 ,勝之,制禦 趙 、 韓 之兵,驅使十二諸侯 魯 、 衛 、 曹 、 宋 、 鄭 、 陳 、 許 之君朝天子於 孟津 。”

(3).泛指各諸侯國。《史記·天官書》“匡衛十二星” 唐 張守節 正義:“ 太微宮垣 十星,在 翼 、 軫 地,天子之宮庭, 五帝 之坐,十二諸侯之府也。” 清 胡鳴玉 《訂訛雜錄·十二諸侯》:“《史天官書》 太微 宮垣 有匡衡(衛)十二星,註,《正義》雲‘十二諸侯之府也’,乃知天有十二次,日月之所躔也;地有十二州,王侯之所國也。舉十二州以該天下之諸侯,非謂十二國也。”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十二諸侯”是一個曆史術語,在不同時期和文獻中有不同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一、春秋時期的十二諸侯國

主要指西周至春秋時期影響力較大的十二個諸侯國,包括:魯、齊、晉、秦、楚、宋、衛、陳、蔡、曹、鄭、燕。


二、戰國時期的十二諸侯

指戰國時期部分國家的君主,包括:梁(魏)、楚、齊、趙、韓、魯、衛、曹、宋、鄭、陳、許。


三、泛指意義

該詞後來也用于泛指各諸侯國或代指衆多權貴人物,成為象征性表達。


補充說明

網絡擴展解釋二

什麼是《十二諸侯》

《十二諸侯》是指戰國時期的十二個諸侯國,也稱為春秋戰國時期的十二個霸權國。這些諸侯國具有較強的實力和影響力,是當時政治格局的重要組成部分。

拆分部首和筆畫

《十二諸侯》的字形可以拆分為:十(從)一(丨)諸(讠)侯(侍,從人,口)。其中,“十”和“一”是數詞,“諸”是表示群體的量詞,“侯”意為諸侯之一。

根據拆分的部首和筆畫,可以得到以下拆分信息:

十:部首為“從”,筆畫為2

一:部首為“丨”,筆畫為1

諸:部首為“讠”,筆畫為7

侯:部首為“人”,筆畫為8

來源

《十二諸侯》的來源可以追溯到戰國時期。當時中國處于分裂狀态,形成了多個互不相屬的國家,其中十二個實力較強的諸侯國被公認為當時的霸主。這些十二個國家分别是齊、楚、燕、趙、韓、魏、秦、齊、宋、魯、衛、中山等。

繁體

《十二諸侯》的繁體字為《十二諸侯》。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十二諸侯》的字形和現代略有不同。其中,“侯”在古代寫作“候”,字形為人加上“口”。

例句

1. 在戰國時期,十二諸侯争霸,形成了複雜的政治格局。

2. 《十二諸侯》中的齊國曾被譽為東方第一強國。

3. 這本書詳細介紹了十二諸侯的曆史背景和各國之間的關系。

組詞

1. 諸侯國

2. 諸侯時代

3. 侯國

4. 侯王

5. 侯爵

近義詞

1. 十二國

2. 十二霸

3. 十二國君

反義詞

1. 無名小卒

2. 弱國

3. 普通百姓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