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平明。天剛亮的時候。 隋 盧思道 《駕出圜丘》詩:“平曉禁門開,隱隱乘輿出。” 唐 薛用弱 《集異記·李佐文》:“須臾平曉,叟即遙指東南喬木曰:‘彼 袁莊 也。’” 宋 範鎮 《東齋記事輯遺·梅公儀》:“平曉,不知白鬚翁所在,以為神也。”
根據多個權威文獻的考證,“平曉”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歸納如下:
一、基本詞義
拼音:píng xiǎo
注音:ㄆㄧㄥˊ ㄒㄧㄠˇ
釋義:指天剛亮的時候,即“平明”“破曉”的同義詞。例如“平曉禁門開”表示黎明時分宮門開啟。
二、詳細說明
該詞最早見于隋唐文獻,如隋代盧思道的詩作《駕出圜丘》中“平曉禁門開,隱隱乘輿出”,唐代薛用弱《集異記》亦有“須臾平曉”的描述。宋代範鎮《東齋記事》記載的“平曉,不知白須翁所在”進一步佐證了該詞在古代表示黎明時分的用法。
三、使用特點
主要用于古典文學作品或曆史文獻中,現代漢語較少使用。注意與“破曉”的細微差異:“平曉”更強調時間節點,而“破曉”帶有“打破黑暗”的動态意象。
四、常見誤釋說明
部分非權威來源(如)将其解釋為“安穩狀态”,實為混淆了“平曉”與“平安曉暢”等短語的語義,需以隋唐文獻的原始語境為準。
平曉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平”和“曉”兩個字組成。
“平”字的部首是“幹”,共有5個筆畫;“曉”字的部首是“日”,共有12個筆畫。
“平曉”一詞源于古代書法家王羲之的作品《蘭亭集序》:“亮麗其誠,悠哉”的文章:“麗其志曉然。”曉在這裡指的是理解、明白的意思。後來人們用“平曉”來形容某個人或某個事物的理解能力、領悟力。
在繁體字中,平曉的寫法保持不變。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根據不同的曆史階段和地區,平曉的寫法可能有所差異。
1. 他對于數學很有天賦,對難題總能迅速平曉。
2. 她是一個聰明的孩子,對于藝術的把握力很強,看展覽總能平曉其中的内涵。
3. 那位教授講解得非常清楚,讓我們平曉了這個難題的解決方法。
平安、平等、平衡、平凡、平靜、曉得、依曉、曉月、曉雨、曉風
明白、了解、懂得、領悟
迷糊、不解、困惑、無知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