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君,皇上;親,雙親。舊時教育子弟,供一木牌,上寫此五字,表示此五者依次為人生最須尊崇、服從者。 吳虞 《讀荀子書後》:“其《禮論篇》曰:‘禮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類之本也;君師者,治之本也……’此實吾國‘天地君親師’五字牌之所由立。” 魯迅 《且介亭雜文末編·我的第一個師父》:“我家的正屋的中央,供着一塊牌位,用金字寫着必須絕對尊敬和服從的五位:‘天地君親師’。”
“天地君親師”是中國儒家文化中的重要倫理概念,起源于古代祭祀傳統,體現了傳統社會對自然、家國、親緣與教育的尊崇。以下從内涵、起源、價值觀等方面綜合解釋:
“天地君親師”由五個核心元素構成,分别代表不同的尊崇對象:
這一概念集中體現了儒家倫理的核心取向:
作為傳統社會的倫理合法性依據,“天地君親師”深刻影響了中國人的精神生活與行為規範,至今仍在部分地區的祭祀、節慶習俗中保留痕迹。
如需進一步了解書寫規範或具體祭祀儀式,可參考《荀子·禮論》及相關民俗研究文獻。
《天地君親師》是一個成語,用來形容一個人的教育者或導師。這個詞意味着天、地、君王和親人三個方面的教育與培養。
拆分部首和筆畫:
《天地君親師》由三個漢字組成:天(tiān)、地(dì)、君(jūn)。三個漢字分别由“一”、“二”、“丷”、“王”和“回”等多個筆畫組成。
來源:
《天地君親師》來源于《論語》中的一句話:“天沒有溫故,無以知新;地沒有廣泛,無以得賢;君王沒有親師,無以立身。”這句話強調了教育的重要性,認為天、地、君王和親人是一個人應該尊敬和學習的教育者。
繁體:
繁體的《天地君親師》為天地君親師。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時《天地君親師》的漢字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字形可能略有差異。然而,其基本意義和含義大緻相同。
例句:
他的父親是他的天地君親師,教導他為人處世的道理。
組詞:
組詞可以根據該成語的不同部分進行構造,如“天下學問”、“師長教誨”等。
近義詞:
與“天地君親師”意義相近的成語有“教師如春”、“慈悲為懷”等。
反義詞:
與“天地君親師”意義相反的成語有“誤人子弟”、“教壞學生”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