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天地君親師的意思、天地君親師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天地君親師的解釋

君,皇上;親,雙親。舊時教育子弟,供一木牌,上寫此五字,表示此五者依次為人生最須尊崇、服從者。 吳虞 《讀荀子書後》:“其《禮論篇》曰:‘禮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類之本也;君師者,治之本也……’此實吾國‘天地君親師’五字牌之所由立。” 魯迅 《且介亭雜文末編·我的第一個師父》:“我家的正屋的中央,供着一塊牌位,用金字寫着必須絕對尊敬和服從的五位:‘天地君親師’。”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天地君親師”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具有核心地位的倫理觀念,源自儒家思想體系,代表古代社會最受尊崇的五類對象。以下從漢語詞典及文化語義角度分層解析:

  1. 《漢語大詞典》釋“天”為“至高無上的自然主宰”,古人視其為宇宙運行規律的象征。《禮記·禮運》載“天者,理也”,體現天道即人道法則的哲學内涵,祭祀儀式中“祭天”為曆代帝王最高禮儀。

  2. “地”在《說文解字》中解作“萬物所陳列也”,與天共同構成“乾坤”二元體系。古人認為地承載萬物生長,《周易·坤卦》強調“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賦予其包容與滋養的德行象征。

  3. 《爾雅·釋诂》釋“君”為“尊也”,特指國家統治者。董仲舒《春秋繁露》提出“君權神授”理論,将君主權威與天道關聯,形成“忠君愛國”的倫理基礎。

  4. “親”在《廣雅》中釋為“近也”,核心指父母雙親。《孝經》強調“夫孝,德之本也”,通過“親親”原則構建家族倫理紐帶,衍生出“慎終追遠”的祖先崇拜體系。

  5. 《玉篇》定義“師”為“教人以道者”,韓愈《師說》進一步闡釋“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古代“束脩之禮”與“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的諺語,均體現尊師重教的文化傳統。

這一序列在清代《朱子家禮》中正式确立為固定牌位供奉次序,反映儒家“三綱五常”思想對社會的統攝作用。現代學者李澤厚在《中國古代思想史論》中指出,該觀念通過“天人合一”框架将自然秩序與社會倫理融為一體,形成中國傳統價值體系的根基。

網絡擴展解釋

“天地君親師”是中國儒家文化中的重要倫理概念,起源于古代祭祀傳統,體現了傳統社會對自然、家國、親緣與教育的尊崇。以下從内涵、起源、價值觀等方面綜合解釋:

一、基本内涵

“天地君親師”由五個核心元素構成,分别代表不同的尊崇對象:

  1. 天:象征自然法則與宇宙主宰,古人認為天能賜福降災,主宰人間禍福。祭天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
  2. 地:與天相配,代表孕育萬物的土地。祭地表達對自然饋贈的感恩,祈求土地豐饒。
  3. 君:原指君主,後延伸為國家象征。體現對集體權威的服從,強調忠君愛國。民國後部分地方改為“國”(如“天地國親師”)。
  4. 親:指祖先與父母,反映孝親敬祖的傳統。祭祖寄托對家族延續和先人庇佑的祈願。
  5. 師:尊師重道的體現,特指孔子等聖賢,也泛指傳道授業的老師。

二、起源與發展

三、價值觀念

這一概念集中體現了儒家倫理的核心取向:

  1. 敬天法地:敬畏自然規律,追求天人合一。
  2. 忠君愛國:強調集體利益與社會責任(現代演變為愛國精神)。
  3. 孝親順長:重視家族血緣與孝道傳承。
  4. 尊師重教:尊重知識與教育,如“一日為師,終身為父”。

四、曆史意義

作為傳統社會的倫理合法性依據,“天地君親師”深刻影響了中國人的精神生活與行為規範,至今仍在部分地區的祭祀、節慶習俗中保留痕迹。

如需進一步了解書寫規範或具體祭祀儀式,可參考《荀子·禮論》及相關民俗研究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半信不信豹奴襃勸雹突巴山虎憋氣不解之仇不枉藏戶柴道産業政策承弼逞辭當眼惡錢放牛歸馬焚契市義甘賤更籤犷盛歸骨貴俠漢陰老蚝房潢漾回邪交匝嘉淑吉皇繼起倔頭強腦隽造砍砸器餽謝遼東療治靈嶽臨機制勝慢媟美言不信門皁餒虎疈事披缁千奴青筇秋科拳鬭神蘂形茹十三太保疏禁松房太陽燈天黥調元跎蹉想料獻谀線裝邪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