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附義的意思、附義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附義的解釋

贊同并參加義舉。 鄒魯 《湖南光複》:“我為種族革命,凡我族之附義者,不論其曾為官僚,抑為紳士,餘皆容之。”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附義是古漢語中的複合詞,需從構詞和典籍用例兩方面解析其含義:

一、字義分解

  1. 本義為“依從、歸附”,《說文解字》釋:“附,益也”,引申為依附、歸屬。如《論語·裡仁》"德不孤,必有鄰"體現依附關系。

  2. 指合乎道德準則的行為,《釋名》稱:“義,宜也”,含正義、道義之意。如《孟子·告子上》"舍生而取義者也"。

二、複合詞釋義

附義指歸附正義一方的行為,特指在政治或軍事沖突中主動投靠符合道義的勢力。此詞多見于史書對政權更疊的記載:

《三國志·吳書·周瑜傳》裴松之注引《江表傳》:

“附義之兵,皆為忠烈。”

此處指東漢末年群雄割據時,士人選擇投效孫策陣營的正義性。

三、典籍用例特征

  1. 語境特征

    多用于描述亂世中人物對政治陣營的選擇,如《後漢書·劉虞傳》“豪傑多附義”記載漢末士人歸附幽州牧劉虞的現象。

  2. 價值判斷

    隱含史家對“所附對象”道德合法性的肯定,如《晉書·元帝紀》“江東附義”暗含東晉政權正統性。

四、現代使用狀态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不作為獨立詞彙使用,僅見于文言研究或曆史文本解讀,其語義功能已被“歸順”“投效”等現代詞彙替代。


資料來源

  1. 中華書局點校本《三國志》(1982)裴松之注引《江表傳》
  2. 上海古籍出版社《晉書校注》(1997)帝紀第四

網絡擴展解釋

“附義”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存在差異,以下是綜合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1.主要含義(高權威性解釋)

贊同并參加義舉:這是《漢典》、查字典等權威來源的釋義,指對正義行動表示支持并親身參與。例如:

2.延伸解析

3.其他可能的解釋(需謹慎區分)

部分低權威性來源(如)提到“附加含義”的釋義,但該用法更接近語言學術語“引申義”,而非獨立詞語“附義”的通用定義。

4.易混淆詞提示

注意與“附意”區分:後者指“阿順其意”(如盲目附和他人觀點),與“附義”無直接關聯。


“附義”的核心含義是支持并參與正義行動,屬于曆史色彩較濃的詞彙,多用于描述對起義、革命等集體道義行為的響應。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典》等工具書。

别人正在浏覽...

按圖索骥阿枉白不呲咧暴敖賓校播賦伯牛災不徇私情搊殺丹檻折大有年電劄洞察其奸多識洱河二臘惡兇兇訪斷颿樯泛使帆席分厘卡浮金輔郡改聘功築狗口裡生不出象牙骨盆禍從口出僭名椒俎緊不緊寖淫酒巴匮竭來歲潦旱老貨裂破留力露怯露網抹稀泥劈溜撲剌疲民皮褥子晴暾球籍戎工山山水水山神閃現燒灼深衷庶室送達竦健悚懼銅像鄉規民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