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太後和皇帝或皇帝和皇後。亦指太上皇和皇帝或兩後。因其各居一宮,故稱兩宮。《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有如兩宮螫将軍,則妻子毋類矣。” 裴骃 集解引 張晏 曰:“兩宮,太後、 景帝 也。”《漢書·張延壽傳》:“ 放 取皇後弟 平恩侯 許嘉 女,上為 放 供張……兩宮使者,冠蓋不絶。” 宋 張元幹 《石州慢·己酉秋吳興舟中作》詞:“兩宮何處,塞垣祗隔 長江 ,唾壺空擊悲歌缺。” 清 陳康祺 《郎潛紀聞》卷一:“比 穆宗 登極, 肅 益跋扈難制。兩宮震怒,臚列逆跡,付廷議,罪在不赦。”
(2).東宮和上台的合稱。指太子及皇帝。 晉 潘嶽 《夏侯常侍诔》:“内賛兩宮,外宰黎蒸。”《文選·陸機<謝平原内史表>》:“入朝九載,歷官有六。身登三閣,官成兩宮。” 李善 注:“兩宮,東宮及上臺也。” 南朝 齊 王儉 《褚淵碑文》:“濯纓登朝,冠冕當世。陞降兩宮,實惟時寶。”
"兩宮"是漢語中具有曆史縱深感的專稱,在不同曆史語境中存在多重釋義。根據《漢語大詞典》《古代漢語詞典》等權威辭書的解釋,其核心含義可歸納為以下三類:
一、帝王與太後的并稱
特指皇帝與皇太後共理朝政的體制。例如《漢書·王莽傳》記載"時帝幼少,兩宮稱制",此處兩宮即漢平帝與元帝王皇後,呈現權力共治格局。該用法常見于漢代至唐代文獻。
二、東宮與西宮的代稱
在宮殿建制中,可指代皇帝與太子的居所。如《舊唐書》載唐玄宗時期"兩宮宴樂,金帛相遺",東宮(太子李亨)與西内(玄宗)形成特殊政治關系。明清時期亦延續此制,如北京故宮的東六宮與西六宮構成後妃居住體系。
三、特殊政權形态的象征
北宋時期衍生出"兩宮北狩"的典故,特指被金兵擄走的徽宗、欽宗二帝,《宋史·嶽飛傳》"迎還兩宮"即為此意。清代筆記《嘯亭雜錄》記載康熙帝訓谕"朕與兩宮同體",此處則指向皇帝與太皇太後、皇太後的三重權力結構。
該詞的文化意義體現在建築格局與政治倫理的雙重映射,既反映古代"前朝後寝""左祖右社"的空間哲學,又暗含"陰陽調和""權力制衡"的統治智慧。其語義流變過程可通過《曆代職官表》《中國宮廷制度史》等專著追溯考證。
“兩宮”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中的特定稱謂,其含義因曆史時期和具體語境有所不同,綜合權威資料的解釋如下:
核心定義
指兩位地位尊崇的皇室成員,因各自居于不同的宮殿而得名。常見組合包括:
擴展釋義
有時也指東宮(太子居所)與上台(皇帝居所),代指太子與皇帝的關系。
兩漢時期
清代案例
同治時期,“兩宮皇太後”特指慈安太後(東太後)與慈禧太後(西太後),共同垂簾聽政。
如需進一步查閱,可查看:
辨訂常遠潮汐發電翠鳥德谟克拉西電動勢耋吏逢七鳳舞龍蟠鳳絃撫摩甘鮮固麻歡奮驕王積慘酒鬼踡伏狂孽拉後腿老狯類固醇靈笈蝼蟻貪生廬居論處馬尼拉門範妙計木居海處拏雲手逆睹女售貨員盤峙佩章偏得偏桃皮冠品酌破身千載怯惰氣功繞萦澀筆山鄉伸覆聖童深緻十惡不赦水線水魚疏記素毳田坑石忘顔武校憲聽下手細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