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持節。意謂施令、執法。 南朝 梁簡文帝 《和武帝宴》之二:“軍門初露節,步陳始分旗。” 北周 庾信 《周大将軍上開府廣饒公鄭常墓志銘》:“公露節東驅,風奔羣盜,埋輪當路,威振中原。”
(2).指竹。 宋 高觀國 《瑞鶴仙·笻枝》詞:“一枝蒼玉冷。愛露節霜根,從來孤勁。”
(3).指寒秋時節。 唐 張九齡 《園中時蔬盡皆鋤埋惟秋蘭數本委而不顧彼雖一物有足悲者遂賦二章》之一:“蘭時獨不偶,露節漸無芳。”
“露節”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需結合語境分析,主要包含以下三個釋義:
指古代官員手持符節(象征權力或使命)行使職權,常見于曆史文獻。例如:
因竹節外露且質地堅韌,古人常以“露節”比喻竹的高潔孤傲。例如:
特指露水凝結、天氣轉涼的秋季,如唐代張九齡詩句“露節漸無芳”,描繪秋意漸濃的景象。
建議通過經典詩文或權威詞典(如《漢語大詞典》)進一步體會其文化内涵。
《露節》是一個具有多重意義的詞語,主要有以下幾個含義:
1. 露天的季節。指暖和的季節,當天氣變得越來越暖和,植物開始生長,春天也開始了。露節一詞也可以理解為夏天的預兆。
2. 舊時農村生活中的一個節日。在農村,當田地開始露出新綠的時候,人們會舉辦一場盛大的慶祝活動,以示祈福豐收。這個節日一般會有舞獅、舞龍、唱戲等活動。
3. 露天露營的方式。露節也可以指露營的季節,當天氣暖和而充滿陽光時,很多人會選擇露天露營,享受大自然的美景。
《露節》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有兩個:雨和艹。雨表示與雨水有關,艹表示植物。
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露節》的總筆畫為18畫。
《露節》一詞的來源與中國古代農耕文化有關。古人将農耕的活動和大自然的變化聯繫起來,用節日和季節來紀念和慶祝。
《露節》的繁體字為「露節」。
在古代寫作《露節》時,一般使用傳統的筆畫書寫方式,沒有太大變化。
1. 初春的《露節》,大地開始變綠了。
2. 今天是祖輩們紀念豐收的《露節》,讓我們一起慶祝吧。
3. 暑假來臨,我們計劃在《露節》期間去露營。
組詞:露水、露台、露營、節日、季節。
近義詞:初春、春天、夏日。
反義詞:寒冬、冷天。
【别人正在浏覽】